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文言文解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归纳与梳理

作者/飞雪  日期/2020-12-10  浏览/814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归纳与梳理

  一、文学常识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ē)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2.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公孙丑下》。

  二、文言词语

  1.重要词语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气候条件)。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是】这样。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甲衣)坚固。利,(兵器)锐利。泛指武器精良。

  【米粟】泛指粮食。

  【委】放弃。

  【去】离开。

  【域】界限,这里是限制。

  【封】划定。

  【固】巩固。

  【国】国防。

  【险】险要。

  【威】威慑。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道,道义,道理。这里指儒家所提倡的“王道”,即施行仁政。

  【寡】少。

  【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君子】这里指得道者能行仁政的君主,即“得道者”。

  2.通假字

  畔(pàn),通:“叛”,背叛。

  3.古今异义

  (1)城

  古义:内城;今义:城市

  (2)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3)委

  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

  (4)国

  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5)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7)域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8)是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9)兵

  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10)然而

  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4.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锐利

  (2)之

  三里城:的,助词

  多助至:到

  天下顺: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不可彻:固执,顽固

  求之下流,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固然

  (4)亡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灭亡

  暮而果大其财:丢失

  河曲智叟以应:wú,没有。

  (5)城

  三里之,七里之郭:内城

  非不高也:城墙

  (6)而

  环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5.词类活用

  (1)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三、整体把握

  1.中心思想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逻辑性很强。

  2.写作特色

  ①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②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③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四、理解与探究

  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本章所提观点的看法。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看法:“人和”不仅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它也是小到集体生活,大到国家生活中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上下团结、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齐心合力,才会取得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国家的强盛。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① 论述天时不如地利。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

  极言城小,容易攻打。“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

  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6.“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从进攻一方失利说,再从防御一方失利说。这样写使行文简洁。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强调地利不足恃。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9.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什么?

  得道(或行仁政)。

  10.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1.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

  这里指得道者能行仁政的君主,即“得道者”。

  12.君子“战必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根本原因使什么?

  ①凭借施行仁政,人民支持拥护他的前提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② 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 

  13.君子“战必胜”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

  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4.本文体现了孟子怎样的主要观点(治国主张)? 

  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15.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孟子认为行“仁政”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16.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

  人和。

  17.文中阐明“地利”的句子是什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排比。

  18. “得道者”的意思是什么?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什么?

  “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

  1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施“仁政”,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20.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

  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行“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

  21.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

  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事理,辨是非。

  22.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

  ①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该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得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②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长久。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23.《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

  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

  2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5.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亲戚畔之”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天下顺之”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26.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④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⑤2020年,全国万众一心,战胜“新冠”疫情。

  27.回忆你学过的历史课,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论点的史实。

  ①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②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28.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②家和万事兴。③众人拾柴火焰高 。④团结就是力量。⑤人心齐,泰山移。

  29.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这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

  天时: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地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和:人心齐,泰山移

  30.写出关于本文的对联。

  ①有道百姓不弃;无德万民皆责 ② 得道得民得天下;失义失心失苍生③暴君穷黩武;仁者得人心

  31.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什么道理?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32.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如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后果就不堪设想。由词可联想到本文的孟子的两句话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3.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正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深得民心,得人和,所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成就事业。

  四、参考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的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根据2020年秋季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归纳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归纳与梳理
  • 下一篇:《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梳理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归纳与梳理(2022版)《<世说新语>两则》知识归纳与梳理(2022版)

    《出师表》知识归纳与梳理《出师表》知识归纳与梳理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