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文言文解析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归纳与梳理

作者/雪中飞  日期/2020-04-24  浏览/2581


《短文两篇》知识归纳与梳理

[根据2020年春季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补充修正]

陋室铭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人。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文言词语

(1) 常规词语

  【灵】神异。

  【斯】这。

  【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指世俗的乐曲。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案牍(dú)】指官府的文书。案,文书,案卷。牍,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躯体。

(2) 词类活用

  有仙则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无丝竹之耳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形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劳累。

(3)古今异义

  谈笑有鸿儒  鸿  古义:大 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  馨:古义:能散步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  :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

(4)一词多义

  无丝竹乱耳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3.文言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应为“有何陋”。

二、整体把握

  1.主题思想:《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道德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写作特色:(1)骈散结合,骈句为主;(2)托物言志;(3)虚实结合。

三、理解探究

  1.本文开头运用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类比、比兴手法(类比、比喻)的手法,把陋室比作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把自己(品的高尚的人)比作“仙”“龙”,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引出主旨“唯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征?

  居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清幽淡雅);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主人博学儒雅); 日常生活: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脱俗高雅)。突出了陋室的雅。

  3.从正面实写的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和从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正面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反面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你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悟出作者有何言外之意?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的鄙弃,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5. 引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运用类比手法,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6.结尾引用孔子的话“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点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中心;结构上:照应开头,回应“惟吾德馨”一句,深化文章主旨。引孔子的话具有雄辩的力量,令人信服。

  7.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即主旨)?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主旨本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为陋室作铭而言情述志,陋室不陋是对主人品德高尚 赞美,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9.本文主要语言特点是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请写出文中的骈句和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0.“仙”和“龙”比喻什么?

  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11.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陋室不陋。

  12. 《陋室铭》一文在引出陋室后随即点出“惟吾德馨” ,文中是如何表现陋室主人“德馨”的?

  作者先写陋室环境幽雅动人,陋室主客学问渊博,陋室生活情趣高雅,从这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主人高雅脱俗。又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其实是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高尚的志趣。这些都表现出陋室主人“德馨”。

  13. “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指悦耳的声音,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后者指庸俗的寻欢作乐场面中的声音,暗示作者不与官场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这两者不过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同一问题作描写而已。

四、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作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五、参考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间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直译和意译。)

爱莲说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北宋(朝代)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陶渊明(365-427),一名,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朝代)诗人

2.文言词语

(1) 常规词语

  【蕃(fán)】多。

  【独】只。

  【予】我。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水波。

  【妖】艳丽。

  【益】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xiè)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君子】有才德的人。

  【鲜(xiǎn)】少。

  【宜】应当。

  【众】多。

(2) 词类活用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

  【(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3)古今异义

  【植】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4)一词多义

  【远】①香益清 (动词,远播)   ②可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3.特殊句式

  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二、整体把握

  1.主题思想: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的品质,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婉转地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2.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2)对比反衬;(3)骈散结合,散句为主。

三、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高洁、质朴、庄重,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傲”;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通达事理、刚正不阿、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具有不慕名利、洁身自好高尚的品德的人。

  4.“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5.三种花,各象征着哪三种人,各代表怎样的生活态度?

  菊花——隐逸者,代表不与世同流合污、隐居避世的生活态度。

  莲花——君子,代表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牡丹——富贵者,代表趋炎附势、追逐名利的生活态度。

  6.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象征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几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隐逸者很少的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品德高尚的君子(知音者)甚少的感慨。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追逐名利、贪图富贵世风的鄙弃。

  8.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9.本文题目为《爱莲说》,那么写菊花和牡丹有什么作用?

  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菊花属于正衬,菊花象征的隐逸者衬托作者不消极避世,要在污浊的世间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牡丹属于反衬,用牡丹象征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富贵者,衬托作者不慕名利的君子之德。

  10.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格。

  11.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2.《爱莲说》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对莲的描写和对其美好品质的赞颂,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名利的世风。

  13.用原文语句回答。

  (1) 莲象征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 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质朴、庄重,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4.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 《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在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1)在写作特色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爱莲说》借赞美莲花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两篇文章都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绘。《陋室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情趣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刻画“陋室”主人的情操;《爱莲说》则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角度来赞美君子的品格。

  (2)在思想内容上,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高洁自持的品质。《陋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爱莲说》表现了作者在污浊的世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示例】两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陋室铭》《爱莲说》都采用托物言志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请用对联的形式将其分别概括出来(宽对即可)。

  示例一:刘禹锡居陋室不改信念;周敦颐爱莲花勿忘情操。

  示例二:刘禹锡居陋室安贫乐道;周敦颐爱清莲质朴高洁。

  示例三:周敦颐爱清莲堪称君子;刘禹锡居陋室感佩德馨。

  3.阅读鲁迅的诗《莲蓬人》,回答问题。

  莲蓬人①

芰裳②荇带③处仙乡,风定④犹闻碧玉⑤香。

鹭⑥影不来秋瑟瑟⑦,苇花伴宿露瀼瀼⑧。

扫除腻粉⑨呈⑩风骨⑪,褪却⑫红衣⑬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⑭净植,莫随残叶⑮堕⑯寒塘⑰!

  【注释】①莲蓬:又名莲房,是荷花谢后所结的果。因其挺生水际,飘逸高雅,风姿绰约,清香四溢,亭亭玉立如少女,故誉之为“莲蓬人”。②芰裳:以菱叶为衣裙。芰(jì),古书上指菱。裳,作衣裳。③荇带:以荇茎为带子。荇(xìng),荇菜,水生植物。带,作带子。④风定:风停。⑤碧玉:青颜色的玉石,指莲蓬润绿而有光泽,如同美玉。⑥鹭(lù):鹭鸶,水鸟名,常栖水边。⑦瑟瑟:秋风声,喻秋意萧瑟。⑧瀼瀼(ráng):露水很浓的样子。瀼,(露水)多。⑨腻粉:旧时女子化妆的用品。⑩呈:显示。⑪风骨:指正直者的不同于世俗的高尚品格和风采骨气。⑫褪却:即脱去。⑬“红衣”与“淡妆”都是妇女的装束,前者喻浓艳华丽的装饰,后者喻淡雅纯朴的风姿。⑭称:称道,告慰。⑮残叶:深秋时残败的荷叶。⑯堕:掉下来,坠落。⑰寒塘:指秋时残叶沉没,冰冷污秽的荷塘。

  (1)从形式上看,这首诗为七言律诗。

  (2)“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莲蓬)。

  (3)其中的“濂溪”指谁?

  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

  (4)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赞美了莲蓬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节操和迎秋风净植荷塘的抗争品格;假借莲蓬淡雅绝尘的特征,寄托和体现自己对奴颜媚骨的鄙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更体现了作者敢于与世俗抗争的精神。

  4.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并尝试写出一个能说明喜爱原因的骈句。

  梅花:无惧风与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生命力极强。(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不畏严寒,坚强不屈;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亦吐香。)

  兰花:“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兰花代表着淡泊和高雅的品质。(空谷悄绽不求赏,悬崖静开也吐芳。)

  5.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示例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五、参考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孙权劝学》知识归纳与梳理(新版)
  • 下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归纳与梳理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归纳与梳理(2022版)《<世说新语>两则》知识归纳与梳理(2022版)

    《出师表》知识归纳与梳理《出师表》知识归纳与梳理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