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课堂实录

《云南的歌会》课堂教学实录(全国赛第一名)

作者/罗 灿  日期/2015-07-11  浏览/671


全国赛第一名《云南的歌会》课堂教学实录

 (本课获第七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第一名)

 

上课时间: 2013年11月1日11:45——12:30

上课地点: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

上课班级: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九(10)班

上课教师:深圳实验学校 罗 灿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一、课堂导入:

师:一支悦耳好听的云南民歌《姑娘我生来爱唱歌》把我们带进了云南,同学们,请读课文的题目——

生:沈从文在呼唤什么?——沈从文《云南的歌会》细读

师:这是文章的正标题和副标题。同学们,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泸沽湖畔,我心荡漾。蝴蝶泉边,歌声在流淌。这里是歌声的世界,这里是歌声的海洋。(出示灯片1)

 

二、作者介绍:

师:请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沈从文。

师:读文读人,走进沈从文,书上的注解1是这样介绍沈从文的,我们读一下这句话。

生齐读: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幻灯片2,学生读注解1)

师:一个简练而概括的介绍,一个伟大的作家,曾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著作有,请大家一起熟悉下。(出示灯片3,学生读出相关作品集)

生读:《湘行散记》、《边城》、《水云》、《长河》、《龙朱﹒虎雏》。

师:从文先生写湘西那水、云南那云,写翠翠、龙珠、虎雏他们血液里流淌的生命活力…由文学而文物的转身,先生让布满灰尘的历史文物生动起来,他的著作有:

生读:《从文赏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龙凤艺术》、《花花朵朵坛坛罐罐》。(灯片4)

师:先生成了中国古代章服文化事业的开山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作为历史文物研究家对民俗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抢救性发掘,也是作为作家的他对云南民俗——云南歌会的一种行为采录。

 

三、一读:走近云南的歌会(整体感知)

师:文章开篇从文先生就这样写道——(出示灯片)

生齐读: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首先请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在云南的歌会看到了什么?“我的见闻”有哪些?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生1:有妇女在节日时她们的对唱,这个活动。然后,沈从文还看到了云南那边的特色风景以及生态的各种环境。

师:不错,还谁能补充。请你补充一下。

生2:还有他们参加了一个歌会,所有的人都在唱歌,沈从文被深深的震撼到了。

生3:他还看到了一群赶着马的女孩子也在唱歌。声音虽然是各有不同,但是都具有云南那边的特色。

师:好,这几个同学讲的都不错。大家说他的见闻,“闻”听到的就是那些歌声。见到的呢?

生4:有景。

师:对,有景,还有?

生5:人。

师:人,赶马的女孩等等。说的不错!这些都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总结一下:听到的歌、看到的人和景。预习的真不错。这一回,指的是哪一回?文章原来的题目是什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文章的注解1就有。

生:“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师:对,“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作者本来参加跑马节,他对赛马兴趣不大,但希望从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发现一点秘密,他在研究马具制作,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把他引诱过去了,他认为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因为跑马节还有许多精彩活动,他被斜坡上一簇簇青年男女的歌声吸引过去了,这一回,指的是跑马节看的这场歌会。一个神奇的“这”字(幻灯片出示“这”字),在文章每段都有,且在显目的位置,我们一起找一下。

(学生认真的动笔圈画。)

师:第二段的“这”在第一句。第三段也是第一句。老师教你们,文章的关键句往往会在每个段落的开头或者是结尾。第四段呢?

生:最后一句。

师:第五段,翻过来。在最上面这一句。

师:在第四段靠上一点刚才有同学说,这里还有一个“这条路”有一个“这”字,到写鸟的时候说“这种鸟”。好,都找到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句话。

生读:(出示灯片)

第2段: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

第3段: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第4段:“在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

第5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师:同学们,我们读懂一篇文章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用这种方式:抓几个关键句,抓一个关键字,就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来了解文章内容、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尽量读懂它,哪怕有一方面的收获也不错!如果觉得这种方法不错,还可以运用它去读其他文章!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句话非常有意思,我们看作者行文,他是非常巧妙的:“这种场面”、“这个唱法”是对应着“见闻”中“闻”到的什么?

生6:歌声。

师:对,听到的歌。这种环境气氛对应的是?

生:景。

师:对,这句呢?(师指: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生:人。

师:一个神奇的“这”字辐射全文,一字穿珠。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字——“这”,(教师板书:这)从“这”字出发!

 

四、再读:走进云南的歌会(研读探究)

师:首先来看这句话,一起读:(出示灯片)

生齐读:“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

师:这位男生起立,请你就这句话提一个问题。

生7:“别开生面的场所”是指的哪一个场所?

师:非常有质量的一个问题。你自己回答还是请同学回答?

生7:我想请同学回答:李家云。

师:家云,这是朋友对你的信任。 (大家笑)

生8:他所指的“这种场所”是指在云南他们对唱的这种情景,和…以及…

师:那是谁在唱歌呢?

生8:是云南当地的那些人民。

师:家云,咱们具体说说文中描写的对唱环节是谁在唱歌?

生8:对唱的环节是年轻的妇女。

师:年轻的妇女,在哪里唱?

生8:在…在…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师: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那我们简单的说就是在“山野”好吗?

生:是的。

师:年轻的女人在山野对歌。还有没有其它别开生面的场所?那个赶马女孩在哪唱?他们唱歌的场所跟我们平常见到的这个演播厅、这个歌舞厅是不是一样的?

生:不一样。

师:刚才年轻妇女在山野。赶马女孩在哪?

生9:赶马女孩在......

师:在路上,是吧。她们唱歌的方式是什么?

生9:对唱。

师:三个女孩也在对唱吗?

生9:一个女孩和三个对手在对唱。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三三五五的赶马女孩”你把这句话读一下。

生9: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师:她们是不是一定在对唱呢?

生9:也可能是自己在劳动的时候,自己想要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可能是。

师:对。她们在劳动或其他时候想唱就唱。

生9:呃,是的。

师:随心所欲地唱。

生9:是的。

师:一种很曼妙的感觉。漫歌,好不好,这个字行不行?

生9:行。

师:漫歌,好,你同意了。好,谢谢你的批准(众生笑)。你刚才说她劳动的时候,可以歌唱她们丰收的喜悦;也可以歌唱节日的快乐;还可以歌唱爱情的美好等等,这里充满着激情和欢乐。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它别开生面的场所没有?

生10:还有就是那个田边,有的鸟也会跟着那些赶马的女孩一起,像是跟赶马女孩一起在唱歌一样。

师:就是还有鸟跟着她一起唱。那个最热闹的场所是什么?

生11:最热闹的场所是大伙一起在那个…在那个…在她们长长的屋廊下一起在唱那个“金满斗会”。

师:哎,就是盛大的“金满斗会”。是谁在唱?

生12:是当地的一些村民。

师:村民。恩,他们唱歌的方式是什么?

生12:嗯,他们的唱法是唱和相续的。

师:嗯,唱和相续,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方式叫什么?

生13:传唱(生点另外的同学,众生笑)

师:对,这就是传唱。(大家笑)不错。请你把刚才这段话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完整地说一遍好吗?分别是谁、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唱歌?

生13:是有一些......

师:先是年轻妇女。

生13:对,年轻妇女在那个山间对唱。

师:第二个场景?

生13:是赶马的女孩子在赶马的路上自由自在唱自己想唱的歌。

师:非常好。

生13:还有就是村里的一些村民在自家的长廊下重唱。

师:重唱?还是轮着唱更合适。

生13:轮唱。

师:完整的说:就是全村的男女老幼在寨子里轮着唱。是不是这样?

生13:是的。

师:你的概括能力非常强。你没有辜负朋友的重托。好,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灯片)年轻妇女在山野对歌,赶马女孩在山路漫歌,全村的男女老幼在山寨传歌。我们看看,山野、山路、山寨,别开生面的场所,三个场面,摇曳多姿,生面别开,淳朴自然。云南人民人人爱唱歌,是有群众基础的,云南人人会唱歌,也是有原因的。这样安排文章内容,它讲究了原因与结果、讲究了表象与内涵,我们在写作时也可学习这种方法。同学们,关于唱歌还有一句话,一起读。

生: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齐读)

师:好,顺着这个思路你提个问题。

生14:这个极有意思的唱法是怎样的一个唱法?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你自己回答还是叫同学?

生14:请同学。

师:好。

生14:张卓越

师:卓越。我们班同学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众笑)

生15:恩,如果不是在云南的话,我们唱歌是一个人唱,但是在云南比较多的是对唱、或者是大家聚在一起唱,这种唱法是作者从来没有见过的,所以会觉得很有趣。

师:那这种唱法究竟是什么唱法?你刚才已经说出了不同。

生15:是唱和相续的。

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

生齐读: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出示灯片)

师: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多么宏伟的场景啊:“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时间之长,场面之壮观。找找具体地写声音的句子?

生16:“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师:大家看到这句话没有。“声音虽极其轻柔”,一二读。

生齐读:“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出示灯片)

师:“龙吟凤哕”是什么意思?你说说。

生17:“龙吟凤哕”的意思是龙在吟啸,凤在鸣叫,形容非常美妙、抑扬顿挫的声音。

师:好,这个注解书上有。“哕”就是鸟鸣声。龙在呼啸、鸟在鸣叫,抑扬顿挫的声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大家体会一下声音轻柔清亮,然后又低沉婉转,我们读出这种高低起伏的感觉。“声音虽极其轻柔,一二读”。

生齐读:“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师:不错,但是抑扬顿挫的感觉还不是特别到位。这样,老师给你们一个朗读建议好吗?女生读第一句“轻柔”。男生呢,“合起来”这一句,“微风荡动中”男生女生加起来一起读,好不好?试一下。

生读:声音虽极其轻柔(女生),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男生),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齐读)

师:哎,这次就有“龙吟凤哕”的意味了(众笑)。好,我们把“金满斗会”这个场面一起读一下。“大伙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读——

生齐读: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师:很好,把这种气势宏大的场面读出来了。如果说传歌的特点是唱和相续、龙吟凤哕,那“见景生情和引经据典”是哪个歌唱形式的特点?

生:第一个。(众生答)

师:对,第一个,对歌的特点。淳朴本色(幻灯片)

那漫歌的特点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生18:出口自然、淳朴本色。

师:你这个也可以。老师也选了一个:美妙有情,还有悦耳好听等等。我们来看,文章中有很多这种词,从结构看,这是什么词?

生:四字词。(众生答)

师:四字词有什么妙处?

生:朗朗上口。(众生答)

师:既然“朗朗上口”,那请你们读一下。(众生笑)

生:见景生情、引经据典、美妙有情、淳朴本色、唱和相续、龙吟凤哕。(出示灯片,有感情齐读)

师:朗朗上口,的确如此。这个“引经据典”是什么意思?

生18:意思是引用古典的名句。

师:或者是什么?

生18:故事。

师:对,故事,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解释的很好。你们刚才说的朗朗上口、有节奏感,我们把它放在句子里再读读,体会一下,“不论”开始——

生齐读:(出示灯片)

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师:我们看这句:“早晚都可以听到”,说明时间之长。“各种”说明歌唱的种类非常多。同学们,其实副词、形容词是极富表情达意的张力的。我们把这个句子再读一次,这次注意强调“早晚”、“都”、“各种”这几个词。“一年四季”读——

生齐读: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师:很好,那现在我们总结一下,云南的歌会的特色有什么?

生:云南歌会充满淳朴本色、悦耳好听并且美妙有情。(众生答)

师:真是很聪明的孩子!(众笑)还有场面宏大等等,这些都是云南歌会的特色。沈从文这样说,请大家读这句话——

生齐读:“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出示灯片)

师:素朴、真挚、美妙感人的歌声是因为有一种特殊的环境。接下来,我们就研究第四段的这个“这”字,先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示灯片)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讲“这是什么样的环境?”同学们,沈从文的文学风格被称为田园牧歌式,他的文字是诗亦是歌,这段最能体现这种牧歌式的诗意。老师将这段文字分行方便大家看,并没做太多改动。老师和一位同学合作朗读这段,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请给这支美妙有情的牧歌加上名字,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来,我们推荐一个同学,好吗?

生:我们推荐还是李家明。

师:还是李家明!家明,你是愿意珍惜这个机会呢,还是愿意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

生19:我愿意珍惜这个机会。

师:好、好(笑),我也愿意珍惜跟你一起合作的机会(众笑)。那我们谁先来?

生19:老师你先。

师:好,我先。(出示幻灯)

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在这条路上

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

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

山鸟呼朋唤侣

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

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师)

花茸茸的戴胜鸟

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

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这种鸟,晨光熹微中,坐在屋脊上

“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生)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

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

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

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下坠到草丛

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师)

 

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

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

在这种环境里,出口自然

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生)

 

师:好,谢谢家明。家明的声音美妙有情而且悦耳好听(众生笑),以后可以当播音主持!读得不错,只是在前面一段有一个字读音不准,家明,你觉得在哪?(生19挠挠头)

师:头顶花——。

生:冠。

师:冠。这次读对了,第一声。冠,表示帽子的意思。好。给它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请拿着话筒说。

生20:天人合一。文章写了人和自然。

师:天人合一。从你的题目我们看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你很了解沈从文,因为这也正是沈从文一步一叩首“把生命谐合于自然中”,倡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心接物,心与物游,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观点。好,还有哪位同学说说。

生21:山鸟呼朋唤侣、女孩自由歌唱。

师:提到山鸟。请你把写山鸟的这句话读一读。

生:“一面就听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师:这个“一面……一面……”是写看到的和听到的,大家说说看到的是什么?

生:山花。

师:听到的呢?

生:山鸟。

师:咱们能不能把名字取得浪漫一点:“看,山花烂漫;听,山鸟齐鸣。”好不好?(众生笑着点头说好),请大家把这个句子读一下。

生齐读:“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

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花有鸟的描写,还可不可以取其它题目?你说说。

生22:还有一些赶马女孩和鸟,她们所唱的一些歌曲。

师:那你怎样子给它取个名字呢?我们知道文章题目的作用或是行文的线索,或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或吸引读者的关注等等。想想你还可以取什么名字呢?

生22:我会取“聆听天籁”。

师:聆听天籁。多有诗意的名字。为什么?结合文章说一说。

生22:恩。(思考良久)

师:你说是“天籁”,也就是说除了赶马女孩,有谁发出的声音?

生22:鸟。

师:准确的说有戴胜鸟和——?

生:云雀。

师:对,还有云雀。如果你是这种鸟,你会唱什么歌?

生23:如果是我,我就会唱一些听起来欢快轻松的那种歌。老师,如果是你,你会唱什么歌?(大家哄笑)

师:我呀,如果我在云南我会唱:“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海中间,什么长长街前卖嘛,哪样长长妹跟前……”或许会唱“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掌声)。我来无锡时,一上飞机,扑面而来的就是一首“茉莉花”,我还会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示意同学们一起唱,全班同学跟着老师一起唱)又香又白人人夸,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全场掌声)多美的民歌!同学们,热爱它,歌唱它,唱响中国,唱响世界,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全场掌声)

师:同学们取的题目都很好!还可以取:“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歌声振林樾”等等。同学们,这段大量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会不会冲淡歌会的主题?

生24:不会。这里运用烘托,用环境的美烘托出歌声的美。

师:烘云托月,天人合一!如果说前面对歌的描写是工笔描绘,传歌部分是大笔勾画,那这边漫歌便是衬笔烘托,这样行文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山路这边的歌手不只是赶马女孩,有戴胜鸟、云雀、花草树木,万物都在踩着节拍唱歌,他们都是歌手,共同奏响一部田园交响曲,不但没有冲淡主题,歌中有景,景中有歌,反而构成云南歌会的一个乐章!

板书: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这种环境里、这些被歌声喂养长大的人们,来看看“这种女人”是哪样的女人?

请同学们完成这个填空:“这种 女人 ”,并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

生25: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这种开朗活泼的女人。

师:说得好。请大家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出示灯片)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师:这段文字采用工笔描绘,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看出这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女人。文中还有描写她的神韵气度的句子,请大家再找找。(老师走动,随机点到一个不举手的同学)请你说说。

生26:嗯,(思考),嗯

师:你看,对歌的时候她是什么神态?

生26:心情比较欢快。

师:为什么欢快呢?

生26:因为唱歌唱赢了。

师:对,唱歌唱赢了三个对手。请你把这段话读一读。

生26:“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师:老师看出你的潜质,刚才表现得非常好,“这种自信的男孩”(众笑)记住以后保持这种自信面对学习和生活!注意“同行女伴”的“行”的读音。(师巡视请另外没举手的同学)你从这句话中看出来,这种女人是什么样的女人?

生27:比较豪放。

师:豪放,还有呢?

生27:她们很快乐。

师:评价女孩子很到位。(众笑)我们看一下这个标点,“意思像是说”说的后面用的是什么?

生27:逗号。

师:为什么不用冒号?

生28:她没有说,是“像是说”。

师:她唱赢了三个对手都没有说,说明她什么?

生28:谦虚,低调。

师:低调朴实有内涵!(众笑)同学们看看这几个叠音词:“轻轻”、“理理”、“拍拍”和“笑笑”,她的唱歌的目的并不是求胜败而是但求轻松、快乐。一个华丽的转身,她喝酒、打秋千去了,请同学们读一下这句话:“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注意重音强调句中的“就”和“还”。

生:齐读。

师:“就”和“还”表现出她什么特点?

生29:胆子很大!

师:这两个字巧妙地表现出年轻妇女勇敢大胆,自然率真,活力四射的生命形态。高端大气上档次啊!(众笑)是这种能歌善唱、朴素自然、活泼可爱、好胜但不张狂,无拘无束的女人。文章除了描写女人中还有描写老人的,“这种 老人”(出示灯片)请同学们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老人。

生30:“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以过七十,牙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师:这是什么样的老人?

生30:虽然说年纪比较大,但是身体健康,而且对生活非常热爱。

师: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下。

生齐读:“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以过七十,牙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师:这个老人老了没有?

生:老了(有同学说)。没老(也有同学说)。

师:年龄老,但不老的是他的歌声,不老的是他的热情,这个火一样的老人,燃烧的是激情,传递的是智慧和热情,传递的是更是厚重的民族文化,这种智慧和热情不会老去,它永远具有生命的活力。正是因为有这样责任感、有使命感的老人,才会出现在前面可以一连唱败三个对手的年轻妇女,还有那些随心所欲想唱就唱的赶马女孩,才有人人会唱歌的这样一个民族。这篇文章写了女人,如歌的女人;写了老人,似火的老人。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少数民族的男人是什么样的?

生31:勇敢。

师:勇敢,强壮。的确!请大家一起读一下这段话。“族长儿子——”读。(出示灯片)

生齐读:“族长儿子龙朱年十七岁,为美男子中之美男子。这个人,美丽强壮像狮子。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种种比譬全是为了他的美。”

师:这派神气是权威。是力。是光。像狮子。沈从文小说中常用动物来形容人的体魄和性情。作家在这些原始的自然之子身上,是充分肯定这种雄强、自由舒展的原始的生命力!饱含着他对这种雄强和原始生命力的深深赞美。所以说这篇文章看似普通,其实隐含着作家的一个“梦”,女批评家苏雪林独具慧眼地说了下面这段话,请大家读一下。(出示灯片)

生齐读: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 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们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

师:这样来理解作者,我们会显得更为深刻!

 

五、三读:走出云南的歌会(开掘提升)

师:请同学们回到文章第一段,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灯片)

生齐读:“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师:“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我们细读、流连、徜徉在“云南的歌会”,现在我们走出云南的歌会,深邃地思考:“沈从文究竟在呼唤什么?” (出示灯片)请用两三句话写写你的看法。

(学生写,老师巡视。)

师:这个女生写好了,请你说说。

生32:沈从文在呼唤民族的灵魂,他希望民族精神能在每个人心中流淌。

师:民族的精神、灵魂很有深度。好,请你说。

生33:沈从文在呼唤人们的生命力和进取心。他希望中国能在世界成为强者。

师:你说的是生命力,不错,老师认同!(板书:生命力)请你说。

生34:沈从文呼唤的是人们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朝气蓬勃的活力,他希望每个人以及整个民族都能够有很阳光的态度。

师:这位同学再次强调了“生命力”以及一种阳刚之气(板书:阳刚气),非常好!我们仿佛听到沈从文那深情而热切呼唤:生命力、阳刚气。同学们的认识很有深度,请你说说。

生35:沈从文还呼唤了对于人民之间这种不灭的热情和云南人民这种有朝气蓬勃气质的赞美,还有期望把这样的热情可以发展到各个民族之中,使这个国家强大起来。

师:非常好,文章的字里行间让我们怦然心动的就是少数民族的那派鲜活的、蓬蓬勃勃的神气、风骨。

生36:我认为他是在用一种奋发饱满的热情呼唤着民族魂中的生气和青春,希望因此让整个中华民族振奋起来。

师:你讲得比老师还好,还深刻!沈从文在文字世界中构筑了一个自然纯朴、文明强悍的民族梦。他想将这份蛮勇气质当作火炬,引燃整个民族青春之焰。

生37:我认为沈从文他希望我们中华民族能够自强不息的生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闪耀出自己的光芒。

师:非常好,要站到世界舞台上去,非常有骨气!像刚才这个同学一样,站到更高的角度。越是优秀的民族文化,才越是世界文化,越是具有世界的优秀文化,我们这个民族才能更强大。

生38:应该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与承传的一种呼唤。

师:发扬和传承我们的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生39:我认为沈从文在呼唤一种民族的张力与,一种民族的力量与热情,他在呼唤充满光明激情的事业中尚未腾飞的中华巨龙,让中国在世界之林尽情腾飞。

师:有思想!他在呼唤民族的腾飞。我们聆听沈从文的足音,聆听沈从文的心跳,他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健康强壮的生命力,坦诚阳光的生活态度 … 我们拿什么去跟世界抗衡呢?我们班的同学都是一个个小哲学家。还有哪位同学想说。

生40:我认为沈从文在呼唤积极、年轻、充满活力的民族气息,更是一种乐观、坦诚的生活态度,他希望通过这些来唤醒我们民族的梦想,并为之奋力拼搏。

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民族梦!希望就在你们身上!同学们对沈从文以及这篇的文章理解非常深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水土就养这方人,这方人就唱这方歌,这方歌方显着这方风俗。这就是独特的云南的歌会。(指板书)我们似乎能听见沈从文的热切的呼唤!同学们,请站起来,请饱含深情朗读这段话:(出示灯片)

生齐读:

云南的歌会,歌美,景美,人更美!

旺盛的生命,奔放的灵魂,纯净的生活,自然的人生!

我们似乎能听见沈从文的热切呼唤:怒放生命活力!激扬民族梦想!美哉,云南歌会,悦耳嘹亮;壮哉,蓬勃生命,日月齐光! (下课铃响)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全场起立,掌声。)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实录
  • 下一篇:《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省级优质课教学实录:《离骚》(图)省级优质课教学实录:《离骚》(图)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