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孙慧春  日期/2011-05-25  浏览/597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品析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抓住特征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显示苏轼画像,让学生谈是否认识,谈对他的了解情况。

(由学生介绍苏轼,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交流处理信息,为阅读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苏轼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是他的命运并不好。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他,其心境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同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他的笔下,承天寺的月色是那样美好。现在,就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去体会诗人那极其复杂的情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2.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3.听示范朗读录音。(要求注意朗读技巧,理解文章意境。)

4.学生范读课文,齐读课文。(反复朗读。)

(三)探究、合作、交流

师:作者为什么要在初冬的夜里去承天寺游玩?

生:因为“月色入户”。

生:因为寂寞。

生:因为被贬,心里郁闷,睡不着觉。

生:因为悲伤、难过。

生: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师:我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赏过月吗?

生:(笑着异口同声)没有。

师:你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做些什么呢?

生:听歌。

生:闷着不说话。

生:找知心人说说心里话。

生:故意摔东西。

师:看来你们都是发泄情感,只是做法不同罢了。苏轼当时被贬,心情也不好受,他为什么能选择欣赏月色呢?

生:是古人好多愁善感吧。

生:在古代文人的眼里,“月”是温柔多情的,可以用它来象征团圆,可以用它来暗示分离。还可以用它来作为感情的寄托。总之,能给人一种平淡的感觉,这种感觉,正迎合了当时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掌声)

师:的确,这种方法远比我们发泄的做法文雅多了,由此看出作者有一种:(师生共答)心胸宽阔、乐观的情怀。在这里作者正是为了表达此时的心情。那么在文中,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请同学们用“~~”划出描写月色的语句。

师:谁来说一说?(学生跃跃欲试)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不对,那是写水的句子。

师:(笑)是写水吗?

生:不是,是写月光像水。

师:回答得很好,这个比喻有什么作用?

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明。分页标题

师:那么“水中藻荇交横”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院中的植物在月光映照下的情景。

生:说明此时月光很亮。

师:如果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月夜的特点,那就是:

生:月色很清。

生:月光很亮。

生:宁静。

生:柔和。

师:(屏幕出示描写月夜的情景和语句)齐读这几句,体会月色之美。此时月色既然这样美好,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生描述)

师:在这样美好的月色中,猜想一下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生:很平静。

生:很愉快。

生:不愉快。

生:不平静。

师:为什么?

生:因为此时作者身在异乡,又被贬谪,心里怎么能平静呢?

师:看来苏轼当时一定是寂寞、欣喜,又不平静的心态。这样在静中突出不静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

生:反衬。

师:怎么反衬的?

生: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的影子,而写竹柏的影子,又是为了写月,写月色的美好是为了反衬自己的心情。

师:说得多好哇!面对月光、竹柏、疏影,作者流露出怎样情感呢?齐读并理解最后一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能使学生感受到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即可。)

(四)积累拓展

师:作者在朝廷只说了句公道话就被贬官,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能做到自我解脱,乐观面对,的确值得赞美,在你的记忆中还有哪些人是这样的呢?

生:范仲淹,被贬后还能以天下为己任,以民乐为乐。

生:滕子京,被贬后仍积极努力为民做事。

生:爱迪生,在出名以后,很多记者问他:“你在科学上获得成功的主要秘诀是什么?”他沉着地答道:“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决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灰心丧气。”

生:我在书中看到一个捡破烂的老人,把他捡来的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香水瓶洗净后整齐地摆放在窗台上,还用一个布窗帘拉上,把它当作一种景观,每天活得是那么充实、愉快,丝毫看不出有一丝烦恼。(掌声)

师:这都是生活乐观的人,值得学习。有关乐观的名句你们也一定知道不少吧?

生:塞万提斯说:“当一扇门关上时,另一扇门就会向你打开。”
生:莎士比亚说:“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

生:纪伯伦说:“希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

生: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比快乐更能使人美丽的化妆品。”

生:不会在欢乐时微笑,也要学会在困难中微笑。(屏幕出示一些名言警句,齐读。)

师:相信大家在不如意或遇到困难挫折时都能乐观地对待。在实践中运用这些名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苏轼的诗词。

3.收集有关“月”的诗句。分页标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设计突出了重点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如果只是读读背背,或翻译了事,就很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把重点确定为品析关键性词句和学习古人抓住特征写景抒情的方法上,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交流,避免了面面俱到,又调动了学生的胃口,突出了课文重点。

2.“读”贯穿课堂始终

整节课,自由读、听读、示范读、分别读、齐读,读的形式多样,突出了文言文学习的特点。符合《课程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

3.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

如在整体感知课文中,一开始并不是教师范读课文,而是学生自读,并用工具书读准字音,使学生在事可做,又乐于去做。强调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自译课文,不是教师在一句句地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4.注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理解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个体感受。而在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了这一点。学生有的感受是老师备课中意想不到的,如学生谈的“月”能给人一种平淡的感觉,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这说明学生读得认真,也是老师注重学生个体阅读的效果。

5.注重了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心与文本产生共鸣。

6.注重了积累与拓展

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月夜景色,即使学生丰富了语言,又理解了运用比喻的作用;联想自己熟悉的生活中乐观的人和有关“乐观”的名言,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本课值得商榷的地方是:背诵应放在课内好还是课外好;另外,有“月”的诗句的积累可否在处理“月夜图”中解决?

(吉林省通榆县教师进修学校 孙慧春)

[专家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本课教学就是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

首先,教师十分注重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文言文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文言文教与学的目标,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古代文化遗产的乐趣。孙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整个教学过程,是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完成的。

第二,十分注重语言积累。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朱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语言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这既可以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现代汉语的能力。

第三,十分注重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尽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离学生十分较远,但教师在教学中,仍十分注重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当然,这节课也有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对这样比较短小的文章的处理,是否应在课堂同步引导学生背诵。如果把背诵的任务留到课下,一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二容易使学生为了背诵而背诵,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吉林省教育学院 毓明笠)分页标题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实录
  • 下一篇:《我的第一本书》课堂教学实录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省级优质课教学实录:《离骚》(图)省级优质课教学实录:《离骚》(图)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