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教育艺术

董一菲:课堂教学艺术十思

作者/董一菲  日期/2014-07-16  浏览/848


董一菲老师.jpg

[作者简介]

董一菲,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牡丹江市第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校长助理,牡丹江师范学院名誉教授,黑龙江省青语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牡丹江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牡丹江市优秀中青年专家,首届 “丹江名师”,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全国首届“十佳”教改新星。曾获全国教学大赛金奖,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工作者等称号。《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世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期刊的的封面人物。在北京、上海、南京、扬州、深圳等十几个城市讲学作观摩课,发表有几十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此充满教学艺术的课堂,教师青春常在,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春意盎然。”大家可以看大屏幕。

屏 幕

一、教学结构艺术

二、教学语言艺术

三、教学精讲艺术

四、教法选用艺术

五、师生互动艺术

六、教学节奏艺术

七、教学反思艺术

八、教学风格艺术

九、教学唤醒艺术

十、教学欣赏艺术

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在《致意读者》中宣称:“大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我们敢于应许一种‘大教学论’,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什么叫教学艺术?他说:“教学的艺术,表现在能使学生透彻、迅捷、愉快的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艺术的本质是美。

一、教学结构艺术

(一)是教学步骤(程序)。要求程序清楚,环环相扣,连锁性强。要能明确体现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所谓阶段性,是指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循序渐进,经历几个必要的阶段;所谓连续性,是指教学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教学流程,不容许中断、跳跃和颠倒,否则就会导致课堂教学自由化。

(二)是艺术结构。强调的是结构的艺术。讲究导语、环节、提问、布白、讲述、过渡、点拨和氛围。体现展、收;守、放;张、弛;庄、谐八字。同时也要体现巧与拙、顺与逆、动与静、庄与谐及情与理。

第一个就是教学结构艺术,他首先体现在教学步骤,教学步骤应该体现一种艺术结构,因为教育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艺术结构当中首先涉及到第一个问题就是导语。首先讲导语,导语可以说有很多种方式,我就谈谈我自己的一点感受吧。(大屏幕)

屏 幕

结构:

导语 环节 提问 布白 讲述 过渡

八字法:

展 收 守 放 张 驰 庄 谐

几种辨证:

巧与拙 顺与逆 动与静 庄与谐 情与理 密与疏 直与曲 ……

以前,我喜欢用一些比较美的语言来导课,因为它有一个好处就是渲染气氛,便于造境,使学生们领悟到美而被感染,在短暂时间之内,进入一种情境,但是事物都是辨证的,这种导语也有它的弊端,就是有时候可能不够自然,更何况是在一节课的开篇,如果大段背诵优美的书面语,有的时候给教学也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它就有一点造作。导语有多种方式,有时候也可以①以问题的形式来导课,②以谈话的方式导课,③以一句诗词方式导课……,总而言之,就像写作一样,导语应当讲述一个艺术性,因为它是一个艺术性的开端,经常说到的,写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这里就是所说的“凤头”问题。那么教学艺术结构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学环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这是个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教学是艺术,艺术就存在创作,创作就涉及到一种灵感,那么反过来创作也涉及到一个美。教学环节设计的问题,就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以语文课为例,一篇课文,到底以什么方式呈现出来,以什么方式让学生领会,这就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2003年之前,我讲散文,讲诗歌,喜欢用板块的形式设计课,比如第一板块、第二板块、第三板块等,我用板块教学也上了许多课,可是用久了,同样也不新鲜了,所说的环节应该是在自己心中有的,应该是不留痕迹,行云流水般的感觉,我们主张的教学一个词叫“天衣无缝”,真正的好课都是有环节,又让人看不出环节,浑然一体,且行云流水,这是我毕生追求的,可能达不到,但是是一个最高境界。

接下来谈谈“提问”,课堂上的有很多提问问题的方法,方法也同样有很多种,又不外乎分两大类。第一类直接提问,另一类就是间接提问,又叫曲问这个问题是什么?这是我们多数采用的。直接提问颇为直白了,要采用曲问的方式。何为曲问?言在此意在彼。这个给我的印象最深了,也是我像在座同学这么大的时候,在学校看授课录像,看两位特级教师录像课,上海的两位大师级的特级教师,一个是于漪老师的课,她讲的是杨朔《春》,另一个钱梦龙老师,他讲的是列子名篇《愚公移山》,当时印象十分深刻,尤其对钱梦龙老师的曲问,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至今不敢忘怀。记得他这样问的。在列子《愚公移山》有这么一句话“邻人京城氏孀妻有遗男”,同学们应该对这句话很熟悉,如果教学方法拙劣一点,或者疏于思考,很简单翻译就是了,译过来就是“邻居有一个人家姓京城氏,他有一个孀妻,孀妻有一个遗腹子”,就可以,但是他这么问了“愚公移山的时候,邻人京城氏来了么?”学生一想没来呀,因为“孀妻”了吗,说明京城氏已经不在人间了,接下来说“那么他的妻子来了么?”他们家里有几口人?三口人啊,“孀妻有遗男”同学们想一想,有的说来了,有的说没来。后来读懂才知道“邻人京城氏有遗男”的中心词是“遗男”,有个小孩子“跳往助之”,“始龀”,跳往助之的“始龀”又如何处理呵。钱老师似有神助般的提问“小男孩有多大啊?”“始龀”的“龀”字怎么写啊?是牙齿的“齿”加上匕首的“匕”,也就是换牙的时候——七八岁,泛指童年的时光。真是叹为观止,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我也希望在我的课堂上多些生花妙笔,多一些这样的曲问,但是有时候真是很难做到的。

过渡课堂的教学法要讲求八个字,这八个字也适用于各种艺术,这八个字就是“展、收、守、放、张、驰、庄、谐”。其中“展”能展多开,就展多开,我一向说这个问题,因为有的时候到外面讲课,也受到这样的一些评价,他们说“给中学生讲课,是不是讲的过多了,讲的知识超出课本太多了”,就不应该有时候这么说,我的教学理念就是“既然是语文课,人文学科的东西,没有太多这样界线,只要孩子们能吸收,只要孩子能听懂,只要老师有能力,能展开的地方,一定给它展开。”这是我的座右铭。“收”:该收的地方要收好,能放出去的,收不拢是不可以的,在哪收束,在哪完结,这是一个匠心的问题。再一个就是“守”,要守住什么?因为现在的课堂教学,我讲的是中学教学,因为大学教学我不太懂,我只讲讲我的感受。在中学现行课程结构改革,在新课标的辉映下,有许多新的问题。经历了《教学大纲》到《新课程标准》的变化,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姓什么?不停的讨论,很多老师将语文上成了“实验课”,上成了“综合实践课”,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要守住什么?要守住我们的课堂,它姓“语”,语文是什么?它是情感的,审美的,所以要守住这个阵地,可能要守住的很多,但是我一生坚定不移的要守的就是这个问题。“放”,该放则放,该张则张,该驰则驰。“庄、谐”,我们讲究“亦庄亦谐”,这里要“庄”,这个“庄”我们称之为用孟子思想和墨子思想中的那份崇高,但是崇高不等于道貌岸然,在这要讲究一种谐,诙谐幽默使师生心灵能够走近,只有我们走近的时候,学生才会很好的接受我们要讲的“道”,这个是我们要做到的。

下面还有几组辨证关系,“巧与拙”这个在我看来,有的时候追求“巧”,但是在有的时候我们不妨“拙”一下,拙就是用老子的几种辨证法,他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顺与逆”,顺着讲,逆着讲。讲《花未眠》按照作者的思想在讲文本,有的时候需要逆着讲。如讲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们可以直接讲“月下荷塘,荷塘月色”,没必要从头到尾的讲。“动与静”是绘画追求的境界,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王维的诗歌,字字入禅,王维的诗歌讲求动与静,我们课堂教学也应该追求动与静,“动”可能是课堂的表面或者是深层次的活跃,“静”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庄与谐”“情与理”“密与疏”“直与曲”刚才都有涉及到了,像“密与疏”就是“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这都是理论性话题,这里就不多谈了。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要素多层级的动态性的网络结构。设计时须处理好两个关系。

①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教学过程应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似动现象是直接呈现于意识的一个知觉整体”。

②程式与变式的关系。科学化的程序机制能制约、规范教学朝正确的方向运转。但教学过程也应当允许教师根据主客观实际,灵活变通教学程序(万变不离其宗)。教学过程应实现程式和变式的辩证统一。

二、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以完美的语言为手段去实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技能技巧。“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

屏 幕

教学语言艺术

一、语言的规范性

二、情感的丰富性

三、文化的负载性

第二个问题我讲教学语言的艺术。那么,在讲教学语言的艺术当中,我要分这样几点:第一点语言规范性,第二点是情感的丰富性,第三点是讲教学语言的文化负载性。课要有文味、情味、趣味、余味、津津有味。首先说教学语言要有“文味”,任何一科老师,我个人以为讲课都应有“文味”,语文老师更是责无旁贷,还要有情味,应该有情感,同时应该有趣味,有余味,并且是津津有味,这就得来说语言。

(一)语言的规范性。课堂语言要符合语言学的规范,它要求发音标准,吐字清楚,遣词造句讲究语法,论说事理要符合逻辑。(要注意“暖色型”语言的恰切运用)

第一是语言的规范性,我自以为我的语言还算规范,曾经自以为过,但是我却受到一点挫折,前年我到北京讲一节课,这堂课是“首届著名诗人聚焦语文教学”,我讲的是诗歌,当时教的是北京的学生。用北京学生讲诗歌的时候,我讲到魏晋风骨,我就讲到“掷果盈车”,讲到潘岳魏晋时期美男子,他上街的时候,“掷果盈车”,他的车子华丽,每当走过,所有的女性朋友都向这个车子上抛果。因为他长得太漂亮了(因为魏晋时期特别的讲究形象),于是我又讲了一个例子,左思,他就是男性版的“东施效颦”,他长得特别“砢碜”,我讲“他长得特别砢碜”后,所有的学生都用不解的眼神看着我,我想难道是我平卷舌不分,我又反复强调一下,重锤敲音,我说:“他长得‘太砢碜了’,同学们你们不知道!”我想这“砢碜”还不懂,我比喻一下,我把《世说新语》中的一句话来形容,他长的“稀里哗啦”,如土委地,稀里哗啦掉渣,我想这会形象一点吧,总算明白吧,最后有一个小女孩实在按捺不住说:“老师什么是‘砢碜’?”我终于明白我说方言了,我把东北方言带过去了,不小心带过去,自己浑然不觉,所以语言要规范的,一定是标准化的,一定要是普通话,尽量做到标准,因为我们是老师,我们在作语言示范!

(二)情感的丰富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同写文章,“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情能攫住学生求知的心,情能点燃智慧的火,情能升华教学的感染力。情感性语言可分三类:一是阳性语言。表现为情绪激昂,热烈奔放,音调高亢,语速迅疾。二是阴性语言。表现为情感幽沉,谐婉,音调柔和或降抑,语速舒缓。三是中性语言。即情绪平稳,音调适中,语速不快不慢。

第二个就是语言情感的丰富性。教学语言必须具备三个性质:第一个要会一套语言,是充满阳刚之美,我们可以简称阳性语言,阳性语言在表达的时候,其实就说这么一句话就可以了,“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诵读如大江东去”,这很难做到,但是要努力;第二套语言应该称之为阴柔的语言,这个阴柔语言,简称“阴性语言”,应该是“小桥流水”那样委婉;还有一套语言,这套语言,就应该是中性语言,这个中性语言是纯粹的、冷静的、客观的,旁观者陈述的这样的语境。

(三)文化的负载性。教学语言是密集型文化信息的载体。教师在运用语言时,应十分注意语言与社会文化的联系,使自己的语言从整体上渗透出一种秀丽、典雅之气,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教学语言的第三个特性,他一定要有文化负载性,因为我们是教师,所以教学语言当中要完成一种文化的传递,所以文化的负载性,也会是非常强的,它应该是密集的文化信息的载体。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告诉同学们更多的文化信息。

(四)技巧的多样性。叙述式,议论式,抒情式;简明术,强调术,幽默术,讽喻术,变调术,停顿术,抑扬术,节奏术,重音术,语气术……

(五)运用的协调性。教学语言各要素之间,诸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均应配合适当,充分协调。讲课的语言,抑扬顿挫,有时舒缓,有时激越……会形成美的“媚惑”,会使学生感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

三、教学精讲艺术

第三点教学精讲艺术。精讲是具有一定学术含金量的理论阐述,是教师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

屏 幕

教学精讲艺术

一、精要之美

二、精当之美

三、精深之美

四、精彩之美

(一)是精要之美。主旨明确,纲目简明,取宏用精,厚积薄发。“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出言寡约,而显达易解;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

精要之美顾名思义,一定是简明扼要的,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比如说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会涉及到长篇小说的节选,如《红楼梦》的节选《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的长篇小说,这样的世界级小说,光红学家就一代又一代人,这个怎么讲?这就要有一种精要的艺术,删繁就简,抓住什么来说?我经常抓住人物的判词来讲,因为人物的判词可以贯穿《红楼梦》的百二十回,在这百二十回当中峰回路转,所以是一种精要之美,同时还应该有一种精当之美。

(二)是精当之美。要把重点、难点、疑点、盲点、关键讲正确,讲清楚。要讲在奥妙处、讲在不明处。刚才跟同学们说,你们学没学过史怀哲《我的呼吁》(同学们说没学,这是新教材的一个新的篇目),那么在讲史怀哲《我的呼吁》时,涉及到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生命的伦理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生命?在这里就涉及到老师把这个难讲的问题,精当的讲出来,于是我就举许多的例子,我说人类在古代的时候,东西方文化,可谓是殊途同归了,那么东方文化,我们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宗教,我们都有着泛神论这样的观点。大家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喊一声“土地佬儿”,那里的土地佬就出来。大家说土地的精魂就是土地佬儿,这是泛神论的,树会有树精,甚至把树精都分的非常清楚。像金庸,他继承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在传统文化当中,比如他写《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他们个个都有自己的名字,他们其实都是精灵的化身,这是一个泛神论的表现。那么在西方也是如此,经历泛神论的这样的过程,林波斯山上,演绎的是众神的欢颜,所有的神都是个性化的结果,一个人性化的结果就这样神化了。所以在经过这样的岁月,再走向文艺复兴,那种对人性旗帜的高扬,人自以为是,从这个社会,从生物当中,从生命当中,让自己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是对的。然后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人成为超人,人的个人的东西开始膨胀,膨胀的结果就到了今天,地球就面临了一个危机。它实际上是人自身的危机,就是生命伦理没有得到、没有落实的危机。万物众生平等,这是佛教的观点,史怀哲认为什么呢?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一花一叶”都是有生命的,这就是他的观点。所以我只讲了第一个自然段,其他比如他反对战争,反对核武器,这都太简单了,就不要讲,所以讲要做到精当。

(三)是精深之美。“讲”还要讲精深,什么叫精深?深,一定的理论深度。层层深入,步步推进,集中概括(如有位老师讲写作:爱(热爱生活,聚材取事)——情——美。)

曾经问过同学们一个问题,人类历史发展史上有几个苹果?开始同学们很茫然,有几个苹果呢?后来想一想,可以有这么几个苹果:一只是夏娃吃过的苹果,一只是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还有一只是希腊神话当中帕里斯的那个苹果。还记得帕里斯的苹果后来给谁了么?爱神。总而言之这样的问题能够使课堂更深入一些吧。

(四)是精彩之美。语言多少要有些文采。讲求活、熟,语言带“彩”——妙语连珠。学生的美感享受是“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学生的心理感受(对于老师)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

四、教法选用艺术

屏 幕

教法选用艺术

教学至法乃无法

“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黑格尔)“教学方法的本质实际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和教师相应的活动(教)的逻辑——程序方面和心理方面。教学方法取决于学的方式和教的方式行动上协调一致的结果。”(巴班斯基)先进的教学方法,往往只能是“这一个”。

关于教法的选择,有这么一句话叫“教学至法,乃无定法”,教学最高的方法,其实就是没有法,它应该是在有法之中寻无法,在无法中谈有法。那么常见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呢?

(一)启发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谓开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谓达其辞。”(朱熹)“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后发则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之。”(程颐)“相机诱导”,“相机”就是要相准教学之机。

启发式这种教学方法是孔子创立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个教育家——孔子,有学生三千,正所谓“孔圣人门徒三千”,孔子因人而异,相机诱导,“相机”就是要相准教学之机,从而创立了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有张力,有活力,也充满了魅力。

第二个方法就是谈话法,谈话法实际上既是孔子的方法,也是苏格拉底的方法,东西方两个著名的哲人、教育家,都用谈话法来谈最玄、最深的哲理。比如高中课本中学到的《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怎么谈道,这个道是怎么完成的,其实就是一个谈话。同学们知道,文中有“点,尔何如?”点怎么样啊?点就可以谈了,然后“吾与点也”我同意点的观点,也不过如此,上课的时候多用一些谈话方式师生间交流也是很好的,比如说点拨式,最后交流到一起就最好。

(二)运用教学方法必须重视“三性”。

一是多样性——“教亦多术矣!”须因人、因课、因时、因地而异。

二是灵活性——教有常法,教无定法,妙在得法。“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三是局限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但很难有一种可以称作“万应灵方”的方法。如果说,教学方法是一把金钥匙,那么教师就是手执金钥匙的人;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种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五、师生互动艺术

屏 幕

师生互动艺术

学生 教师 文本

实际上,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必须是互动完成的,其实中学讲教法,大学也讲教法。看一些书,像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等,他们都是大学老师出身,然后成为学者,像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讲《离骚》时候,当时西南联大办学条件特别差,在平房里授课,因为闻一多讲《离骚》正好是抗战时期,所以屈原的痛楚讲授《离骚》,所以这种情境交融,这种师生互动,造成了一个最感人的场面,教室里水泄不通,并且站了半院子的大学生在听闻一多讲《离骚》,其实这是一种互动,没有互动就不会有这种大学讲台盛况空前的场面。再比如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在哈师大,张锦池老师,非常有名的学者,全国知名一级教授。他讲《红楼梦》专题的时候,当时在阶梯教室,也曾经盛况空前,达到什么程度,就是满坑满谷,有一个细节就是一点缝隙也没有了,一个胖一点的学生过去的时候,他需要提气,只有提气才能过去。我觉得这便是互动的一个样板,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单一方法,会有这样的效果。这个互动是怎样的一个互动,其实不外乎就是三种互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这种碰撞,学生和老师之间共同对文本解读,文本给予学生的灵感,文本给予老师的一种审美启示,在这里我想引用泰戈尔的一句诗“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如果把学生比作鹅卵石,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作为拙劣的石匠,拿着锤子打来,那肯定不会成就完美的鹅卵石,只有我们教师像水一样,载歌载舞,才会有鹅卵的完美。这句话我觉我们可以共勉。

要坚持双主体论。“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校的主人,是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教师的“挑战者”。其实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感觉到无数次的挑战。作为教师,我也非常喜欢挑战,有的时候,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很多话题,我可以听得懂,有些话题,有些“球”我未必接的好,有些“球”今天我不敢接,这些都是挑战,也促使我加倍的学习。还是庄子的那句话“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我愿意去学习。作为教师,还应明确,学生是自己的“忘年之交”和真正的“知音”;学生不仅是教学艺术美的欣赏者、审查者、最有发言权的评判者,而且是教学艺术美的参与者、合作者,一句话,课堂教学艺术美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心血结晶。

(二)老师:教师不是一般的艺术家,而是集教育、教学、宣传、语言、表演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艺术家”,甚至就表演艺术而言,教师也是集改编、导演、主演于一身多功能的“艺术家”,能够在时空有限,像中学只有四十五分钟一堂课,在大学一个半小时一堂课,道具少的情况下编导、演出声情并茂、威武雄壮的话剧是很难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风格自成,屡有建树,身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的老师。

(三)课堂:是讲堂,是学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课堂教学,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整和过程,是知、情、意多向交流的互动系统。此处的“互动”非但指师生互动,也包括学生互动。课堂教学艺术,是创造性很强的综合艺术,既与时俱进,又因课有别,更因人而异。搞好课堂教学,对于教师,不单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理应是恒久的课题和执著的艺术追求。

讲究不讲究,深钻不深钻课堂教学艺术,结果大不一样。

六、教学节奏艺术

屏 幕

教学节奏艺术

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下面我来讲教学节奏艺术,教学节奏应该是讲究艺术性。以我们这一节《花未眠》为例,我就觉得有些节奏过于拖沓,比如说对于文本的研读,老师就没有很好的、恰当的点拨到位,将同学们引向到文本。其实这就非常拖沓了,许多同学在谈有“一种哀伤的美”这些议论性的句子,我就有些措手不及,就处理的不好,应该在更早的时间,将同学的目光引导对细节的描写,对生活的关照,这就是节奏没有处理好的表现。

(一)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二)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还要讲求教学方式的间隔化,这节课的教学,也很单一,多半是问答式,过多的教学方式没有体现,所以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

(三)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也错在遗憾,这里就不说了。

(四)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奏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

七、教学反思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屏 幕

教学反思艺术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 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是否充分。有时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教学中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实质上我们不禁要问每个活动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二)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样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何鼓励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答疑。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三)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提倡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

总之,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八、教学风格艺术

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在于形成鲜明而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这是一个境界,是所有教师应该追求的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形成鲜明而又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可以体现教师教学思想,或称之为教学理念,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自己毕生追求的教学风格。以我个人为例,我觉得我也是经历过中学语文教学的许多次强劲的风,不同风格的风,记得刚毕业的时候,当时是工具论盛行的时候,工具论是什么?就是对语文教学来说,讲究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讲究字、词、句,讲究将语文课文“肢解”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涉及到自己刚毕业时对语文的理解,这是个理念的问题。这个理念的问题很重要,如果不是在坚持自己的东西,也是讲中心思想,讲写作方法,恐怕很快就会“倒退”的。再一个就是教师的教学技巧,我想借用宗白华的一句话来说明问题,宗白华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艺术作品的故事,就是一个用枯木搭成的花架,那么艺术的技巧是什么?艺术对人生的关怀是什么?那就是繁花似锦的花。”这句话用来说艺术技巧的话,是很恰切的。其实每个教师都应形成自己的教学技巧,这个技巧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东西。再者就是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还以我刚才讲到的于漪老师和钱梦龙老师为例,于漪老师是词采派,她的一节课可以讲成一首诗;而钱梦龙老师更像一个智者,他在不经意之中,在平和散淡之中,将学生引向一个境界,一个士大夫的境界。

教学风格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风度和教学特色,是教学活动个体化的重要表现,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教学艺术的根本追求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的境界。

屏 幕

 

教学风格艺术

教学思想

教学技巧

教学风度

教学特色

教学艺术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是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呼应,个性对个性的影响。教学艺术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它是人格化的,而教学技巧和机智则是方法上的。这是因为教学艺术除了对教学效果至臻至美的追求,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因此,“如果只是为了展现教师的教学才智,充其量只是娴熟的技巧。而艺术是属于良心的,教学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我国特级教师成功的教学艺术,乃是他们“一片爱心”的结晶,很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整理,上升为理论,使之作为中国特色的教学艺术思想的精髓部分。

 

九、教学的唤醒艺术

屏 幕

教学唤醒艺术

唤醒文化意识

唤醒生命意识

唤醒课堂情绪

关于教学唤醒艺术,那么教学是什么?教学其实就是一个唤醒的过程。唤醒的是学生的生命意识,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如此,唤醒的是课堂的情绪,那么检验我们一节课是否有艺术性,其实我们可以扪心自问,通过反思这节课是否有文化意识,是否在课堂中有生命意识,课堂情绪调动的好不好,这些都是唤醒艺术。

“唤醒”教学是树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促进人全面觉醒进而实现自我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学过程。它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性、意义性、立体性和过程性等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唤醒学生的树人意识,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生命意识、唤醒课堂情绪,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生活。让课堂辉映着学生最健康、最富有成效的五种品质:尊严、活力、自我管理、集体感和意识。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学生心灵得到解放,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唤醒课堂情绪,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触及学生灵魂的过程,成为贯穿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成为解放学生内部力量的过程,改变以往那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被不断唤醒,生成张扬和提升的过程。这种被唤醒的建立在生命层次上的课堂,是师生展开对话的平台,是意义生成的重要场所,也是激发生命成长,进行自主建构性学习的空间。

 

十、教学欣赏艺术

最后一点我讲的是教学欣赏艺术。我想借用古人的一句话“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句话说的很好,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有时候我们称之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课堂上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甚至这种温暖,有时候比阳光还灿烂,这就不是“布帛”的问题,那么“伤人”,可能就是一句话,有时候就可以毁掉一个天才。记得在九八年的时候,我在哈尔滨师大附中上了一节课,犯了一个错误,其实多少年之后,还在反思,当时有一个哈师大附中的小男孩作了一首诗,这首小诗写的非常好,我在表扬他的时候,不经意说了一句话,我说:“你这首诗的味道像一个怪味豆。”这句话说完后,第二句其实可以不说的,接着我又说“怎么有一点王朔的味道?”我觉得他没听懂,没听懂也就算了,我觉得有点“王朔”特点,这句话还算中性的。紧接着,我说了一句,说的非常快,快的我都没有反应过来,我说“怎么有点痞子的味道”,课堂本来很活跃,此话一出,大家开始沉默,这堂课情绪低落倒是次要,关键的是这个小男孩深深的低下了头,从此一言不发。这个给我的触动是很大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提醒自己要非常注意这个问题。所以教学是一个欣赏的艺术,在不同的欣赏层面上,会有不同的收获。

在课堂上应多一分肯定多一分赞赏。一位教育家说过:“你要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渴望的样子,只有靠你激励和赞美的语言,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就像植物都是朝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一样,欣赏的教育实质上就是把人生的价值赋予学生的教育。在这个世界中,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信念和期待。”

屏 幕

教学欣赏艺术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同时有具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气质爱好和才华,仿佛是“人的初稿”,教师是调动和修饰这一初稿的灵魂的工程师。古人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我们一定给予学生关爱、尊生和赏识。“赏识”不等于爱,赏识更重要的涵义是一种信任和肯定,赏识本身就体现出平等。我们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有时并不令人满意的“回答”,也要给予真心的赏识,这才是春风化雨般的教育。

结语:

以上谈的是我对教学艺术的十思,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艺术的魅力?让我们借助这样的话语共勉: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马丁·路德·金

人师是师道之最高标准。人师能以身作则,能行不言之教,此即所谓师表或师范,为人师表,这是一了不起的人。

——钱 穆

二、五种角色兼具:

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学生心理的保健医

毕生事业的引路人

人类灵魂的塑造师

三、优秀教师角色期待特征:

师生关系方面:朋友——知音——榜样

专业水平方面: 杂家——学者——权威

人格力量方面:"医生"——向导——人师

四、四点建议

1、提升理念: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

2、让我们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涌动起来,体现出生命的价值;

3、让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心策划精心制作精雕细刻的艺术品。

五、完善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

本专业文化知识

2、条件性知识

教育专业文化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教学论,教学法…

3、实践性知识

理科实验、劳动技术、学工、学农、学军、社会实践、外语、计算机……

4、非专业的广阔的文化知识

科学与人文交叉的、边缘的、新兴的学科知识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合与融通

科学与艺术将拥抱在21世纪

六、强化能力结构:

1、一般能力——认知、理解、记忆、思维、想象、评价、分析、综合、概括能力等

2、职业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宣传鼓动,口头表达,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心理辅导能力……

3、自我监控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完善能力……( 经验+反思=成长)

4、创造能力——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精神,创造方法,创造人格……

七、强化情感:

愤怒出诗人,激情见水平;

情感之于教学,犹如能源之于发动机;

真心实意爱学生,

真才实学教学生,

真知灼见感染学生。

八、课堂上体现出三个大字:

精——(精力充沛)

气——(气势旺盛)

神——(神采飞扬)

* 想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

自己心里先得有阳光。

* 要感动别人,先要自己燃烧。

* 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怀有敬畏之心

充满感恩之念

表达祝福之情

九、名师——明师

1、明白之师

2、明辨之师

3、明天之师

十、三大魅力:

1、知识本身的魅力;

2、教学艺术的魅力;

3、教师人格的魅力。

十一、一个大学,人才不是在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大师所创造的氛围中熏陶出来的,没有一流的大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

——季羡林

不仅要有大楼,

还要有大师,

更要有大爱。

(本文为作者在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让差生变成优等生九法
  • 下一篇:家庭教育中规则设定的四大误区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新观点:语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图)新观点:语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图)

    家长必读:一年级到九年级孩子的培养重点(图)家长必读:一年级到九年级孩子的培养重点(图)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