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白水书付过》阅读及答案
作者/雪中飞 日期/2020-11-30 浏览/2821
【原文】
游白水书付过
[宋] 苏轼
绍圣①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②游白水③ “佛迹院”。浴于汤池④,热甚,其源殆⑤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⑥,有悬水⑦百仞⑧。山八九折⑨,折处辄⑩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⑪。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⑫,观山烧⑬,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⑭中流,掬⑮弄珠璧⑯。到家,二鼓⑰,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⑱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绍圣元年,苏轼被贬惠州。 ②过:苏轼第三子,名过。③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④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⑤殆:大概,恐怕。⑥少北:稍向北。⑦悬水:瀑布。⑧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⑨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⑩辄(zhé):就。⑪“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⑫倒行:顺来路回去。⑬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⑭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 ⑮掬(jū):用双手捧取。⑯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⑰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⑱馀甘:即橄榄。
【简析】
这篇文作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市)时所作,年五十九岁,风烛残年,政治上失意,兄弟同窜,家属离散,病骨支离。
这是一篇写得非常优美的游记,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此文叙次井然,寥寥数语,描景物如画,详略得当,情景交融。
文章开篇简洁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后即展开具体的描写。首先写白天游览所见,主要写了温泉、悬瀑和佛迹三景,描写时抓住了三景各自的特色。
接着写夜游所见,主要写山烧和到江心划船的情景。
最后简写回家后饮酒、进食、醉态、失眠和写作本文的情况,作为文章的结束。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鼓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试题及答案】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循山而东 【答案】顺着,沿着
②暮归倒行 【答案】傍晚
③掬弄珠璧 【答案】(用双手)捧着
④不复甚寐 【答案】睡觉
⑤俯仰度数谷 【答案】走过
2.翻译下列句子。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答案】(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
【答案】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4.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答案】山川之美和身世之悲与作者被放逐时的悲凉心情,使作者心中产生无限悲凉与无奈,而难以入睡。故记下给苏过。
表面上是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实际上苏轼以年迈之躯被贬至偏远的惠州,很可能再也回不到中原家乡了。在游山玩水的兴致中,所谓乐极生悲,山川和人世间的事情交织在一起,让苏轼感到前路渺茫,自然难以成寐。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答案】“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6.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描述了苏轼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表达了苏轼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7.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
8. 对选文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选文虽短,却将父子两人一整天的游览活动具体而真切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B.选文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顺序,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C.选文善于抓住特征写景,“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八字,江水湍急、澄澈之态尽出。
D.苏轼又被贬惠州后写了本文,含蓄表达了奇山异水也排遣不了自己内心郁闷之情。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