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课堂实录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张彦红  日期/2012-08-17  浏览/532


一、就地取材、设境导入

师: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球甲流蔓延,形势较为严重。(由甲流引出这是我们人类所面对的一次苦难。)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严肃的人生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去感受柳宗元面对苦难时的态度,以获得某种积极的启迪。

二、感知文本

师:师范背课文,生画出重要和不懂的字词句,读完后一起交流。

生:(由于学生基础有些差或没做充分预习,所交流的内容多为书上注释上有的,或很一般的字词句。这时师相机点拨提示:特注意文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一些重要的句子,并举例、翻译。由此引出一词多义词“始”在文中及标题中的意义)

师:带始的句子中哪一句紧扣题目?

生:“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师:由此知道全文的内容是-------

生:先前游与如今游

师:先前游如何游?游西山又如何游?我们分别来看看。

生:(齐读第一段)

师:游历时,作者是什么身份?

生: 僇人,即罪人、被贬之人。

师:他因何被贬?大家说说。师并补充资料(永贞革新、八司马事件)

师:由此可见柳宗元的心境,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恒惴栗

师:那他用什么方式排遣?

生:游山玩水。

师:有人说:“其隙也,则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反映了柳宗元在永州的一种舒适享乐的生活情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大家就近互相讨论。

生:不是享受的闲趣。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悲愤与忧愁,是逃避现实、逃避苦难的一种表现。

师:说得好,请大家慢慢地品读一下这个句子:“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你能品出什么味道?

生:无精打采

生:萎靡不振

师:这是中国文人脆弱的一面,有些经不住打击。但大家能否在课文中找到他情绪出现转机的句子?

生:第一段最后一句。

生:第二段基本都是。

师:一起来朗读第二段。并思考在本段中最能表现柳宗元心情的句子是哪句?

生:(读完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师:(解释一下这个句子。)大家说的都好,书上也有注解,容易明白。这个句子的含义实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生:天人合一。

师:他看到了西山的豁达、博大、孤高,就想到了自己,这不是曾经的自己吗?这里山和人合二为一,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它(他)确实“不与培塿为类”,与一般的庸人以及政敌不一样。这种品质也反映在大家熟悉的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里,即《江雪》里。

三、进一步研读文本:

师:再看题目,“宴游”是怎样的一种游?

生:带着吃喝的游

师:喝的什么?

生:酒

师:而且还要喝得酣畅淋漓、喝得大醉。大家看前后两次游览都是如此,有什么不同吗?

生:先前是“倾壶而醉”、游西山是“颓然就醉”

师:前者是怎样的醉?用一个合成词来说,就是——

生:麻醉。

师:他被贬以后常常借助酒精的刺激来麻醉自己,可是“借酒浇酒愁更愁”,“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可谓“醉生梦死”

师:西山游的醉又如何呢?

生:沉醉、自然陶醉。

师:醉翁之意不在酒,酒不醉人人自醉。

师:这样看来,前后两次游历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可以说是“人在游山”、后者游可以说是——

生:(齐声)山在游人

师:这里的“山”已经人格化了,山走进了作者的心里,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真正的解脱,他已经从忧伤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所以说是真正的游览。所以说,《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走出忧伤、发现自己的一个标志。所以,作者把它放在《永州八记》之首,起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师:的确,在柳宗元遭遇了重大的人生挫折后,他在西山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从他以后的人生中可找到证明:在文学领域,创作了大量作品,如《永州八记》,是他先前倡导“古文运动”的延续与表率;永州十年后,升迁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名垂青史,是他先前政治革新运动的理想的实现。柳宗元就像一根风中的残烛,顽强地燃烧自己、照亮了一方荒原。

四、收结全文

师:最后送大家一句名言“苦难有着非凡的意义,生命有着崛起的尊严”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直面苦难、战胜脆弱、超越自我、笑傲人生!像山那样思考宇宙、感悟自然。

师:布置作业……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 下一篇:《童趣》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省级优质课教学实录:《离骚》(图)省级优质课教学实录:《离骚》(图)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