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作者/石礼义 日期/2015-01-20 浏览/923
“诗歌比较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隘口中学语文同仁来我校交流指导,应学校教研组的安排,根据自己所带高三年级的教学进度,现安排“诗歌比较鉴赏”专题复习以供研讨。
【专题分析】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常考题,安徽分值在8分左右,层次等级为D级,是高考的重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更是学生的一个严重失分点。故教师在高三的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给予重视,稳扎实打,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形成实效。“诗歌比较鉴赏”题型又深受命题者的青睐,综合性极强,它可以在不增加文字阅读量或酌情增加文字阅读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此题型有设计专题复习之必要。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通过必修教材中“唐诗、宋词”两个单元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部分三个单元的古诗学习,应当具备一定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只因我校学生基础薄弱,这种能力还尚处在待形成的感性阶段,需要教师的点拨启发才能得到提高。
【设计思路】
第一步:以2013年安徽高考真题为例,注重专题复习的针对性,让学生提前感知高考真题的情境,体悟高考真题的味道,从而师生共同探究“诗歌比较鉴赏”的答题方法之一——分析意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二步,将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与《书愤》诗歌进行比较,师生再次探究诗歌比较鉴赏的方法之二——分析意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采用陆游诗歌为例的原因有三,①南宋时期有一大批爱国志士像陆游一样有着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愿望,而陆游正处在一个这样的特定年代;②陆游现存诗歌数量较多,其诗歌也基本贯穿一条爱国的红线,质量上城,多为命题者所喜爱;③将课内诗歌与课外诗歌进行比较,提醒学生要注重课内知识的迁移,特别是课后明确要求背诵诗歌的背诵;第三步,通过适量练习以巩固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命题角度;
2、在解题过程中学习答题思路,找到比较点,总结答题方法;(重点)
3、学会规范表达与自我评价,形成规范答题能力。(难点,通过诗歌专题的系统复习,逐步突破规范答题与规范表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涵咏法;2、点拨法;3、讨论法。
【教学流程】
1、导入(略)
2、真题示例(2013年安徽卷诗歌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两小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教师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和诗,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而做的诗词。这两首诗都为写景伤怀诗,
解答此类诗歌应首先把握诗歌意象,置身诗境,在此基础上,再整合、概括诗人的情感即缘景明情。
讨论;韦诗的诗歌意象为:皎洁的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恬静的月色让人略显孤独。夜半时分,人因孤独而难眠,诗歌情景和谐统一。
赵诗中的意象是:冷月、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凄冷萧瑟之景蕴含着凄凉孤独之情。
明确: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异:韦诗的孤独是恬淡的,诗人在孤独中有皎月相望,凤竹相随,环境恬静怡人。赵诗的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小结:分析意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模拟题示例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4分)
教师点拨:这首诗属于写景抒怀诗。此类诗宜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答题。陆游是南宋时期最突出的一个爱国诗人,一生至死都不忘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志向。
讨论:这首词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写睡梦之景:拂晓,纷飞的雪花夹杂着清脆的笳声四起,整装出发的骑兵像一条无声的河水,这些都是边塞——雁门西,青海一带的所见所闻,属于虚写。下片写梦醒之景,属于实写:灯火昏黄,漏壶滴断,斜月挂在窗前。环境凄冷肃杀。可那位两鬓斑白的老人仍不忘少年时杀敌报国之志,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明确:同: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异点:a、词句抒发了自己不被朝廷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小结:分析意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4、课堂小结(略)
【巩固性练习】
1、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赏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意、: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明确: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的采莲少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白诗中采莲少女腼腆害羞,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2、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2008年关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明确:(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知睹影知竿乃妙”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有学者认为它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对此,你同意吗?请结合诗歌,展开联想作简要分析。
明确:“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相对应。第三句是键句,貌似无声的休止符,其实攸关声情,颇有深意。它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这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从侧面落笔烘托主体的手法,确实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板书设计】
诗歌比较鉴赏
鉴赏思路:①找同点 ②析异点
鉴赏方法: ① 分析意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② 分析意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