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教案选粹

名师教案:《<傅雷家书>两则》

作者/佚名  日期/2014-07-19  浏览/779


《傅雷家书》两则 

[教材分析]

《傅雷家书》是一本书信集,由傅雷写给儿子的很多信构成。关于写这些信的目的,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曾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融会贯穿两封信的主旋律就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 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课后重点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掌握书信格式,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两封家书中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2.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即完整而深刻地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2.领悟突破挫折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3.体会理解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突破方法:

通过分析层次结构的方法,利用图解来帮助学生理解、体悟。

2.难点

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即完整而深刻地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突破方法:

本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尤其是第一封信),学生容易理解,所以不必详细串讲, 可以学生自读为主。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学生可能会因为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而理解得不够全面、深刻,尤其是面对成功的时候更要坚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适时作一些适当的点拨。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的讲解提示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设计(一)

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有许多种,我们却不能忽略掉不同称呼中表达的不同思想情感。比如,我们叫邓阿姨和邓妈妈的情感明显不同。再比如 ,我们的妈妈和爸爸一般不会像外面人一样的连名带姓地叫我们的名字,而是省去姓或者只叫我们的乳名。如果再进一步,爸爸、妈妈更加亲切地称呼我们为“亲爱的孩子”,这里面会寄 托父母怎样的情感与希望呢?今天,就让我们在傅雷与儿子的交流中寻找一些启发吧。

设计(二)

人们常说:家庭是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但是,你是否感受到家庭中的亲情,体会到父母的爱心和付出了呢?或许,《傅雷家书》能够给我们一点点启示。

设计(三)

播放歌曲《一封家书》。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里,书信无疑成了沟通两地的最好桥梁。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傅雷,在其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是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自己惦念之情的。傅雷写了许多封信给儿子傅聪,后来整理下来,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家书,感受一下父亲对儿子的那一份牵挂。

二、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激情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虽然是速读课文,但是要求学生把文章中深深刻入自己内心,引起自己巨大触动的词语、句子勾画出来。通过看图解,辅助理解:

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信后的回信。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封家书,看看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儿子回信的,傅雷想通过这两封书信告诉儿子什么,这两封家书有什么异同。

(此问题不仅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且更进一步地要求学生做到能够从众多信息中求同辨异。就本文而言,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坚强”一词含义的理解)

学生速读后举手发言。分析明确:

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表达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切期望。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 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家书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偏重理性,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充满感情,满怀欣喜,激情洋溢,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是一样的,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体会书信中的情感表达的特殊性,感受称呼寄托的希望。

让学生反复朗读傅雷对儿子的称呼,体会其中的 深情。

提示学生: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傅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亲的爱。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比喻说理的句子、蕴涵哲理的句子、直抒胸臆的句子、整齐划一的句子、启迪心智的句子……

1.请体会下面两句话,它们的表达效果相同吗?哪一种儿子更愿意接受?对你有哪些启示呢?

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改为:我说的这些话都是对的,对你是有帮助的,不信的话,将来你遇到困难时就会明白的。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小结: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我们使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进一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尊重和爱。我们可以将它运用到我们平日的写作和与人交往中。

2.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此问题重点不在于辨别比喻句,而在于充分理解运用比喻在表达效果上的好处)

讨论明确:(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 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3.重点难点突破。

(1)如何理解“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品味:当代哲学家周国平说过:“孤独、寂寞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著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就是这些心灵的朋友和美好的情感,成为赤子创造的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2)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提示:学生找出文中语句: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 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

(3)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组织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积累中、 生活中,你认为有哪些现象可用“坚强”二字来形容?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不仅仅是在失败的时候我们要坚强,在成功的时候更要坚强。“坚强”的含义就不再是浅层次的认识。

提示: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 。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4.组织学生讨论:

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学生自由发言,知道什么说什 么,知道多少说多少,互相补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单单能说出结论,要尽量说出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讨论探究、交流归纳: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四、布置作业

1.回家与父母共同阅读本文,交流感受。

2.组织专题读书活动。

组织“读家书,谈感悟”专题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才情。其间,学生可以抒发自己读信的收获与感悟,可以是对信中困惑质疑问难,可以联想畅谈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可以给父母写信等等,同时老师也应是参与者之一,可以捧出自己的读信心得与学生共享。

第2课时

一、从学生与父母的交流心得导入新内容

学生自由谈与父母共同阅读的感受。

二、学生重新品读课文

站在儿子的角度默默地充满感情地品读:

朗读,具体感悟:

读后用“从……一(几)句,我读到了……”的句式谈感悟。

(1)朗读指导:

站在“儿子”的角度,则应细心揣摩儿子在收阅两封信时的不同情绪、不同心境下的语音、语调、语态等。如第一封信应读出在父亲的慈爱、劝慰和鼓励下重又感到自信、振作、愉快、充满信心的情绪;第二封信应读出父亲为儿子取得成功感到的激动和骄傲之情,读出父亲要求儿子在艺术人生之道上保持谦卑不断追求的殷殷期望之情。

(2)感受示例:

从“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 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几句,一方面我读到了人生充满了起伏跌宕的曲折经历,对此应该尽量处之泰然,保持心态平衡;另一方面我读到了父亲书信语言表达的优美贴切、比喻的形象生动,从中窥见了父亲作为一个翻译家其学识之渊博、语言功底之深厚。这启发了我,一定要多读多积累多运用。

三、比较阅读,拓展思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十八岁和其他》与《傅雷家书两则》比较阅读。

多媒体课件出示:爱有时是非常、非常寂寞的,不可说的。它是一条潜伏在海洋最深处的一股暖流,无声息的、无波浪的、缓缓的,却是永恒的流动。——杨子

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后比较:

《十八岁和其他》与《傅雷家书两则》两篇文章,作者都是以写给自己儿子的书信的形式,对子女进行教育,于细微中见深广,个例中见一般,在洒脱而深沉、光洁而又伟大的父爱中沐浴着时代的柔风细雨。引导学生试从语言特点、教育的内容、方式等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分析。

(一)语言特点

杨子推心置腹,朴素、真挚,真实再现内心的体会、朴素的心情,提出真挚的建议,充满浓郁的家庭生活气息。傅雷的文字含蓄、凝重,平实却寓意深刻。

(二)教育的内容

都教孩子如何堂堂正正做人。杨子洋溢着对孩子的理解、期望和深爱,傅雷深深地懂得,这爱不能只 停留在父子之情上,而应该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关爱儿子之机,给予了儿子更多的艺术砥砺,也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让他知道艺术的尊严、国家的荣辱,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

(三)教育的方式

只有平等对话和理解,才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所以家庭教育,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开展。我们看到,两位父亲都在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沟通。

四、学生讨论交流,多角度评说人物

反复阅读课文,请你从不同的角度读傅雷,用一句话说说你对傅雷的评价。

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围绕下面几个方面来回答。

“父爱”——《傅雷家书两则》表现了傅雷对儿子深沉的父爱。他时刻关注儿子点滴的成长,儿子消沉,他循循善诱,化解儿子心头的迷雾;儿子演出成功,他为其骄傲,赞赏儿子的谦卑与理智。开头那声亲切的呼唤更是柔情万丈。

“朋友”——朋友应该是精神上的互相慰藉、互相理解、互相关怀。从文中可以感受到傅雷父子在艺术上的志同道合,他们有共同的语言,他们在进行艺术和心灵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的、亲切的。

“激励”——父母对孩子的激励永远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家庭环境与成长”——傅雷给了傅聪以爱。既是慈爱,也是严爱。面对鲜花和掌声,他在赞赏孩子的同时,也鼓励孩子做一个坚强的人,保留一颗赤子之心,“做新中国的钟声”,终生地追求,苦练。正是这样严格的要求、崇高的目标,才塑造了一位优秀的钢琴家。

最后学生结合自己的话题说一句话。

示 例:父爱是你做错事时重重的一巴掌。……

五、活动互动,体验亲情

1.畅所欲言:我爱我家。

在你的家庭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如生病、惹祸、得到夸奖等)是什么?父母当时是怎么做的?(同学们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通过美好的回忆,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感受到自己与父母亲密无间的亲情,也再一次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

2.分享升华。

分享感人的亲情故事《母亲的牙托》,讨论以下问题:

说一说:

(1)说说家人对自己家庭的主要贡献。

(2)夸夸自己的父母,并讲给同学们听。

(3)面对父母对家庭的贡献,你打算怎样做呢?

想一想:

(1)“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谈谈你在 家庭中感受到的温暖和激励。

心语放送:表达对父母的感谢和爱。

傅雷是伟大的,他的儿子是幸运的,或许,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父亲,同时又感叹为什么自己就没有遇上这么好的一个父亲?其实爱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现在静下心来,好好回想一下,你们感受到父亲对你们的爱了吗?

先把你的感受告诉你的同桌,再和大家交流分享。

在感激父母抚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础上,把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出来。

六、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结合名著导读,在课外阅读《傅雷家书》、罗曼•罗 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与《贝多 芬传》等书。

2.给父母的一封信——在感激父母养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础上,把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出来。

3.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并记录下你的真实感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 ,避免空洞说教,在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 生态度。

2.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 ,所获得的启示更全面。

3.教学时,既注意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尽量地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对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把握好阐发的深度和分寸,以减少学生对此抽象思想的肤浅理解,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

【资料链接】

一、作者资料

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的学潮,在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 ,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二、翻译大家傅雷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等。罗曼•罗兰4种:《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等书。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三、《读书不仅仅增加知识——傅雷教子读书》

一次,傅敏由于忙于球赛而未能背出《岳阳楼记》,垂着头,心中忐忑不安,等着父亲批评。平时对儿子要求极严的傅雷这回没有发脾气。他使劲吸着烟,半晌才缓缓地说:“过去,私塾先生要学生背书,子曰、诗云,即使不懂,也要鹦鹉学舌地跟着念和背。诚然,死记硬背不宜提倡,然而 平心而论,似也有其道理。七八岁的孩子,记忆力正强,与其乱记些无甚大用的顺口溜,不如多背些古诗古文。中国的好诗文多得很,一首首一篇篇地储存在脑子里,日子长了,印象极深。待长大些,再细细咀嚼、体味, 便悟出了其中意义,这叫做反刍。若到了二三十岁,甚至更晚才开始背,怕也难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都是经验之谈哪!……”望着已经知错的儿子,傅雷翻开《岳阳楼记》这一篇,让儿子高声朗读,然后意味深长地说:“范仲淹先生登岳阳楼,将览物之情归纳为悲喜二意,指出古之仁人忧多而乐少。然后说明自己之忧乐俱在天下,正见他确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真意。还记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么?”“记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傅雷点点头:“那么你想想看,为什么同样登高望远,同样登岳阳楼,所见之景是一样的,而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他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他的经历、思想有什么联系?全文是怎样一层层展示它的中心的?……”

望着父亲那眼镜片后慈祥、智慧的目光,傅敏重重地点点头。二十多年后傅敏回忆起来,耳边似还响起父亲那熟悉的声音:“做学问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工夫,不能自欺欺人呵!”

四、《〈约翰•克利斯朵夫〉译者献辞》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 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吧!

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吧!

注:这是傅雷先生1937年为本书写的献辞,一九八六年再版时应读者要求重新收入。——编者(原载1937年商务印书馆《约翰•克利斯朵夫》第1卷,罗曼•罗兰著)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童趣》导学案(教师用)
  • 下一篇:“诗歌比较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教学设计(最全)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教学设计(最全)

    2017年春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2017年春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