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考试评价

名校调研九下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答案解析版(人教版)

作者/雪中飞  日期/2021-11-25  浏览/1136


名校调研系列卷·九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人教版)

  请在下面田字格中、横线上或括号里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4题每句1分,第5题(1)小题1分,(2)—(5)每小题2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秋瑾在《满江红》中运用典故,比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的词句是: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守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两句词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阅读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风是什么?有人说,中国风是琼耧玉宇的恢弘大气,也是曲径通幽的含蓄隽永;有人说,中国风是《诗经·国风》的悠悠吟唱,也是唐诗宋词的缕缕墨香。中国风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中国人紧紧联结在一起□中国风是一组秘而不宣的符号,传承着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

  儿时起,我们便徜徉在中华诗文的美妙世界里,在诗情画意中与如雷guàn耳的文人墨客相遇□我们看见李白的自信豪情——“长风破浪会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懂得杜甫的桑梓深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诗词,融入我们的骨血,浸闰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咏诗词佳韵,承先贤遗风,让中华气韵代代相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血( xuè ) ②如雷guàn耳(  )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应将“    ”改为“       ”。

  (3)语段中“桑梓"指代的是( )

  A.国家 B.故乡 C.史册 D.男子

  (4)文中“□"处依次填人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 C  )

  A.句号 句号   B.句号 冒号   C.分号 冒号   D.分号 顿号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与前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感受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孟子是   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2分)

  7.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故患有所不也(同“避”,躲避)   B.贤者能勿耳(丧失)

  C.妻妾之(侍奉)                              D.是亦不可以乎(可以)

  8.孟子认为面对生死抉择时应“舍生取义”,作者提出观点的手法十分巧妙,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2分)

  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的方法,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生和义,并由鱼和熊掌的取舍类比生和义的取舍,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自然地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其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B.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C.“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这一句从正面论述了:为了正义,人不应该苟且偷生。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10.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文中第二段所举的例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是失礼义的不善之举。你如何理解作者举此例的用意?(3分)

  围绕“人性本善,人皆有本心,但是有的人后天没有保有本心就使其丧失掉了,所以人应该保有本心不丧失”或“与段首的例子形成对比,写出这就是丧失本心的表现,以此告诫人们要保有本心"或“从人性本善到做出不辩礼义之事,这个例子说明了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即可。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谭嗣同,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善术。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艰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戊戌事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谭君东游,谭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谭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东游:指逃往日本。

  1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1分)

  能 文 章 / 好 任 侠 / 善 剑 术。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这就是国运不昌盛的原因。(意对即可)

  13. 戊戌事败后,谭嗣同的做法展现出他怎样的光辉形象?(2分)

  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不肯逃走,慷慨就义,用死亡来警醒世人,可见谭嗣同是一个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意对即可)

  【附】译文
  谭嗣同,是湖南浏阳县人。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之举,擅长剑术。谭嗣同小时候就死了母亲,被父亲的小妾虐待,受尽孤臣孽子之苦,所以操心危难的事,忧虑祸患比较多,品德才智一天天增长起来。戊戌变法失败,有几位日本志士苦苦劝他去日本,谭君不听,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就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是国家不富强的原因啊。有流血牺牲的,请从我谭嗣同开始吧。”谭嗣同最终没有离去,所以遭了祸。谭君入狱后,题了一首诗在狱中的墙壁上:“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老师的温度

  ①一个夏日,走进研究生的小班课教室,有个同学提议,我们去学校附近的公园,在树荫下上课,既凉快又好玩儿,谁都不会困。

  ②那天,要讲的内容是编剧课中的“人物弧光”,为了让大家对此能有更深透更可感的理解,去公园的路上我从自己经历的一件小事讲起。一个小学同学打电话通知我,下周大家要一起去看望小学的班主任。说到这里,一个女生觉得很不可思议,毕业几十年了,居然还去看望小学老师?五位同学里只有一个男生回去看过自己的中学老师,因为那个老师跟他是朋友。于是,我给他们讲起了我们“60后”当年的老师。

  ③我的小学班主任,当时她四十岁左右,是两个男孩儿的母亲,姓齐。齐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如今回想起来,齐老师的语文课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没给我留下特别的记忆。她管教我们的方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她表扬好的同学,批评淘气的同学,对那些格外淘气的男生,她爱说的口头禅是:“你再气我,我就叫你家长来!”这句话的威慑力非常大,因为那时候的家长打孩子下手很重。但齐老师从没因此叫过任何同学的家长,被淘气的男生气得不行时,她就非常忘我地使劲儿地批评他们,甚至骂他们。这些男生是因此忘不了齐老师吗?

  ④当我这么问自己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其他画面。放学的时候下暴雨,齐老师陪我们留在教室里等雨停。她没让我们写作业,也没给我们讲课,而是跟我们聊天儿。她听我们讲,偶尔也给我们讲她小时候的事情,像我们的朋友一样。后来我们知道她自己的孩子因冒雨回家冻感冒了。班里有个同学,家里兄弟姐妹多,冬天的棉衣很旧,不保暖了。齐老师带给他一件棉衣,说是自己儿子穿着小,不嫌弃就收下。那个男生偷偷告诉我们,棉衣是新的。我记得大家听后既羡慕又有点嫉妒,但老师的温暖我们都感受到了。

  ⑤那时候的小学条件很艰苦,教室里没有暖气,冬天要生炉子取暖。有一个冬天,班委会要做墙报,几个同学放学后留在教室一直忙到了天黑。我们快离开教室时,齐老师领着自己的小儿子来了。她担心我们灭不好炉子出问题,特意来检查。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事,在小学的五年里,我们都习惯了。春游时,齐老师满头大汗地从排头到排尾,像一个牧羊人那样照看我们。开运动会时,齐老师自己带一些好吃的,每个有项目的同学比赛回来,她都给点儿什么。她有时候也给家境不好的同学一些学习用品,给的时候总要斥责:“你看你那脏手,我告诉你新本子你给我保持整洁,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你给我细心点,再把笔尖摔劈了,你就没钢笔了……”她是怕同学感谢她?

  ⑥这时,我发现坐在对面的那个女生眼睛里含着泪水,她的泪水也引出了我的泪水。是啊,那些当时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穿过几十年的光阴重新浮现在眼前,我们才发现它们是那么不同寻常。

  ⑦把手放到我们的后背上,是齐老师经常做的一个动作。她总能发现哪个同学正需要安慰或肯定。这种鼓励的方式,也被我记住了。在我长大之后的岁月里,我常常会给某些人这样的安慰,每当他们因此感动而对我表示感谢时,我潜意识里都会想起齐老师。

  ⑧前不久,一位同事和我谈起“有温度的教育”,我就想到了齐老师以及其他一些老师,他们让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温暖,他们的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他们给予的温暖足够化解他们的严厉。有心理学家指出,最容易教育的孩子,是那些得到了陪伴的孩子。齐老师忘我地批评同学,有时甚至是歇斯底里,最后得到的仍是同学的感激——正因为陪伴。

  ⑨教学水平的高度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温度更加重要。这是永恒的道理,因为人心不变。

  ⑩“现在,我们回到这节课要讲的‘人物弧光’上。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一个人做出了超出常人、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了不起的事情。‘人物弧光’在影片中往往是剧情的高潮,是令人感动、激动之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人物烘托到能产生弧光的程度呢?”

  ⑪“去写他的细微之处?”一个男生试探地以问作答。

  ⑫“对,一个人的细微之处,一点一滴地积聚,到最后,他的亮光才会在我们每个人心里唤起光明。否则,你的人物就只是一个物,而非鲜活的人。即使你赋予他‘人物弧光’的高度和亮度,他也只能让观众觉得刺眼,觉得不舒服,不会令人心动、感动。”

  ⑬我们迎着夕阳走回校园时,我心里有种莫名的安慰。

  14.文章标题为《老师的温度》,阅读第③一⑤段,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老师做了哪些有温度的事。(4分)

  齐老师从未找过家长,即使生气也只是使劲地批评;放学下暴雨,齐老师在教室陪我们;齐老师给一个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学生送棉衣;班级出墙报,齐老师担心我们灭火不彻底,放学后返校检查;春游时齐老师照看我们;开运动会时齐老师给参加比赛的同学分好吃的;送家境不好的学生一些学习用品。(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15.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⑥段中“习以为常,'和“不同寻常"的理解。(4分)

  “习以为常"是上学时,齐老师每天都在用有温度的教育陪伴着我们,让我们时刻感受温暖。“不同寻常"是多年后,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后,在此想起齐老师为我们做的一切,是那么难能可贵。(意对即可)

  16.文结尾“我们迎着夕阳走回校园时,我心里有种莫名的安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我"没有辜负老师的教诲,将这种有温度的教育传承下去,感到非常开心、幸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齐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

  17.根据本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巧妙地从自己经历的一件小事讲起,目的是让学生对“人物弧光"能有更深透,更可感的理解。

  B.齐老师的教育方式也影响了“我”。

  C.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教学水平的高度比教育的温度更加重要。

  D.齐老师做到了从细微处滋润孩子的心灵。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珍惜“有效期限”

游宇明

  ①曾经欣賞过台湾漫画家几米一幅题为《有效期限》的漫画,画的中心是一片浅绿的水,上部有一些叶片粗大、开满了紫花的藤儿,中间偏下是两块石头,大石头上坐着一大一小两个人,小石头上坐着一只好奇的小青蛙,左下角一只小纸船正悄然无声地驶来。旁边有诗云:一艘小纸船/悠悠地飘过来/吸饱水分/渐渐沉没/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

  ②美好的事物永远是有有效期限的。我们喜欢梅花,是因为它烛自绽放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喜欢菊花,是因为它只是微笑在金色的秋日。假若世界上的花朵没有有效期限,我们对花的那份期待就会大打折扣。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③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父母可以陪伴你的上半生,却无法呵护你的下半生;儿女能够陪伴你的下半生,却不可能参与你的上半生……你无法在所有的时空里称心如意,拥有你想要的全部天伦之乐,就像一只鸟无法在每一个季节都拥有自己优美的歌喉。于是,有了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有了“香九龄,能温席"的孝行;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慨叹……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充塞着我们的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④珍惜梦想的“有期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却不为之付出真诚的努力,梦想便会成为空想。怀抱强国梦想的屈原,用血泪凝结成千古传诵的《离騷》;以济世救人为目标的李时珍,踏千山尝百草著成鸿篇巨著《本草纲目》;视科学研究为生命的居里夫人,历经十二年的努力,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克镭……梦想的“有效期限"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⑤珍惜生命的“有效期限"。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因此,司马光用警枕提醒自己殄惜时间,雨果剃去了头发和胡须来拒绝浪费生命;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不间断的工作上……生命向我们昭示这样的真理:越是害怕时间消失的人,他们的脚步走得越远,生命的半径越大;越是觉得时间过剩的人,他们的世界越小。

  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这是大自然不可移易的規律,所以我们必学会珍惜。

  18.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珍惜“有效期限”)

  19.第①段引用几米漫画及小诗有什么作用?(2分)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应该学会珍惜"这一中心论点,并为下文的具体论述作铺垫。

  20.第④段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3分)

  举例论证,通过屈原强国梦、李时珍济世救人、居里夫人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克镭的事倒,有力地论证了“珍梦梦想的‘有效期限’”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1.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充满了生活的哲理,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示例:当我们真正珍惜有效的时间,将其充分地利用时,我们学到的知识会更多,可以丰富、充实我们,不断拓展我们的宽度。如果我们虚度光阴,浪费生命,最后只能使我们有限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知识资源匮乏,能力越来越薄弱。(意对即可)

  (三)名著阅读(5分)

  22.(1)下面关于《儒林外史》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短篇讽刺小说。

  B.在《儒林外史》中科举制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剌的主要对象。

  C. 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D.《儒林外史》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说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2)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3分)

  县里的父母官王公罢了官,而且新官一到就赶他出衙、正无处安身。少卿当即表示:“请来我家花园里。”臧蓼斋道:“你从前会也不肯会他,今日为什么自己借房子与他住?"杜少卿道:“……我前日若去拜他,便是奉承本县知县,而今他官已坏了,又没有房子住,我就该照应他。"

  ①选文出自名著《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  。(人名)(1分)

  ②从上面语段中可见杜少卿是个怎样的人?(2分)

  傲视权贵(不阿谀奉承);扶危济困。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3.某班拟开展以“岁月如歌一一我们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并完成下列任务。

  (1)【师恩难忘】老师如同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我们成长,请你用一副对联来赞美老师,上联已给出,请对出下联。(2分)

  上联:奉献桃李满天下;

  下联:(示例)耕耘花朵遍神州(宽对即可)

  (2)【多彩生活】班级计划召开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追忆岁月,畅谈人生,请你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2分)

  ①讲一讲学习历程

  ②说一说同窗趣事

  ③示例1:抒一抒师生真情

  ④示例2:唱一唱校园民谣

  ⑤示例3:绘一绘前程美景

  (3)【歌舞升平】班会上有歌舞表演,大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之后是舞蹈《友菹地久天长》,作为主持人,请你为这两个节目设计几句串词。(6分)

  示例:伴着生活的优美旋律,我们荡着双桨,度过了难忘的初中时光;带着美好的憧憬,我扪走向明天。但不管走到哪里,我们坚信:友谊永存我心,友谊地久天长!下面请欣赏舞蹈《友谊地久天长》。

  (二)写作(50分)

  24.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题目:冬日里的温暖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王杰日记》里写道:“我们革命战士……要具备‘老黄牛’的忠心耿耿埋头苦干的精神。”所有惊天动地的奇迹,无不始于每一件小事、每一项任务、每一份职责。一群群快递小哥把包裹交到客户手上,织就了世界最大的物流运输网络;一支支科研尖兵埋头枯燥的仪器与数据,创造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成就;一位位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一起“汗珠子摔八瓣”,书写下“最成功的扶贫故事”……由此我们便更能理解,“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摘编自梁彦《奋斗新时代,发扬艰苦斗老黄牛精神》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学校名。

  (6)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写作略。


  下载名校调研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人教版)Word版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2021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网页版)
  • 下一篇:部编人教版九上语文古诗文默写训练题及答案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吉林省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吉林省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2021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网页版)2021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网页版)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