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优质课教案
作者/孙贞锴 日期/2013-04-26 浏览/1115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故宫博物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篇典范的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现代说明文。文章相对浅白,怎样在教学中做到既讲习应该讲习的基本内容、又适度发掘有价值的教学因素,这就值得深究了。
阅读学习说明类文章,读懂当然是基本目的,但这个“懂”必须是语文课程范畴的“懂”,因此,本文的教学绝不能自觉不自觉地以了解、增进故宫有关知识作为教学目的(关于故宫的知识、资料图片可适当引介,但终究只是个“引子”而已)。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和对话指向——绝非仅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本表达的内容(文本的原生价值),更在于让学生学习文本表达相应内容时所采用的言语手段(文本的教学价值),指向其言语形式。叶圣陶先生指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故,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必须坚决地站在语言文字立场之上展开。学习说明性的课文,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和语言表达,关注作者思考问题所表现出的科学的思想态度,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中提出的相应要求,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获取主要信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
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当然应该教,应该渗透,但是怎么教、怎么教更好呢?“只要是学习一篇说明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这样一来,说明文的学习还有什么美感可言?”(《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2期《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学生在本单元前两篇经典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的学习中,对说明文基本的文体知识已有较充分的把握和训练,如果再按部就班地按照相关套路设计这篇课文的学习,难免有些枯乏,很可能滑向一种简浅的重复和浪费,既不合乎学情,也不符合教材编者意图,更体现不出单元教学统摄下的篇目教学侧重点。
基于以上考虑,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主要进行两方面的教学活动——
开展两大板块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学生对课文进行比较充分的预读。
一是“理读”,理清文章脉络。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结构,二是交流预读时填写的故宫平面图并作解说,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作为现代意义的科技说明文,必须用西方意义上的理性分析的解读方式”(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而“这些课文要用什么方法阅读呢?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意思的路子,至少也可以作为阅读方法的一个选项”(王晓春《语文课什么是好》)。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学生不难看出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故宫平面图课本上虽有一幅简图,但显得太“小气”,填起来不方便不醒目,因此我另行设计刻印了一份平面图,要求学生按照课文提供的脉络线索在预习期间完成,课上以导游身份进行解说。
这一方面主要体现的是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获取主要信息”的教学要求。
二是“细究”,揣摩言语手法。这里包括三个板块——
其一,分析解说技法的把握,学习“分解说明层次清晰”:引介什么是“分解说明”技法,并举例分析,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其他典型语段作为例证;
其二,分析解说重点的把握,理解“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引导学生速读文章重点解说太和殿部分内容,概括各段段意,分析局部说明时采用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选材上详略取舍关系的处理;
其三,分析解说语词的把握,品评“双向锤炼优化表达”(语义、语音):通过比较分析三组语句,分析本文语义表达上的准确周密、得体贴切,语音传递上的整齐匀称、富有节奏。
第二大方面主要体现的是课程标准“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教学要求。
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语言的特点渗透在以上内容的学习中。所有学习项目的设计力求“有真意、有新意、有深意”,教与学追求“真正的语文”。
最后视实际情况开展1—2项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活动,作为训练提高方面的小检测。
作业设计为“《故宫博物院》语言实践综合练习”,分必做和选做两类,着重考查和训练学生相应的语言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 通读课文,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意和填注、解说故宫平面图,提取文本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结构,理顺说明顺序。
○ 通过细读,分析、学习文本可资借鉴的三种言语取向——
其一,分解说明层次清晰;
其二,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其三,锤炼语词优化表达(语义的准确周密、得体贴切;语音的整齐匀称、富有节奏)。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研讨点拨等。
【教学用具】 班班通ppt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进行充分预读,完成“预读要求”项目、填注《故宫平面示意图》。)
一、导入,引入正题
■出示奥巴马访华游故宫的一组图片,导入正题。
■检查疏解重点的字词音义。
鳌( )头 湛( ) 蓝 蟠( )龙 额枋( ) 藻( )井 矫( )健
中轴( )线 金銮( ) 殿 迥( )然不同
肃穆:严肃而恭敬。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二、理读,梳理文脉
■速读课文,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注数字序号(如①),然后用“‖”将全文划分层次,概括每一层层意。(自读分析)
■根据课文内容,同桌之间核对预习时填注的“故宫平面示意图”,现在请你作奥巴马总统的导游,按课文路线进行简要解说,并对有关景点作简要介绍。(互动交流)
要点点拨——
理顺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1—2) 总述故宫概况(位置、历史、规模、总特征)
第二层(3—15) 分述故宫宫殿建筑。
第三层(16) 纵览故宫,照应前文。
全文结构为“总分总”。
对故宫的特点需要抓住前文和后文的一些关键词句,如第2段“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最后一段“宏伟的建筑群”、“和谐统一的布局”等。
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本文从整体体现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要理清这一点,关键是要抓住文中的一些方位词。
——穿插“倾听作者”。
写故宫,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把故宫的面貌、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功能等,向听众和读者交代明白。所以,我首先选定一条明确的线路:从南到北,基本上沿着中轴线前进,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加以分述综合。在这同时,还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使人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比较清晰明了。
三、细究,揣摩手法
细究之一 分解说明条理清晰
■引介名师讲解内容:特级教师余映潮谈《故宫博物院》中的“分解说明”技法(自读思考):
这是一篇典型的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文章,条理性极好。若要换一种说法,从说明的技法来看,我们可以说文章进行着分解说明——将故宫以及其中不少重要景点分解为若干个区域,一处处地进行说明。可别小看了这个“分解说明”的方法,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对划分层次会有更细腻的感觉,在说明建筑物之类说明对象的时候,心中会有更明晰的框架。
■如对宫城进行“分解说明”:
紫禁城的城墙10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南东华门、西华门。/宫城里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城墙外是50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 你能否从文中再找出类似的体现“分解说明”技法的典型语段语句?
提示:如第11段对“广场”进行分解说明——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还有,第4段解说台基、第6段解说太和殿内景等)
细究之二 明确重点详略得当
■作者在分述、分解说明故宫建筑时是不是平均用力?重点解说的是哪一部分,哪处景观?
——重点解说的是三大殿中的太和殿。
■读第4—8段,概括每一段段意,说说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是怎样说明的?(自读回答)
第4段 大殿台基:高(暗示地位高)
第5段 大殿外观:雄伟壮丽(列数字)
第6段 大殿内景:多姿多彩→着重对龙的描绘
第7段 大殿位置:中轴线
第8段 大殿功用:重大典礼
这里的解说是先外后内、先总后分,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兼具。说明顺序一般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说明某一事物(理)时往往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但有时在局部说明时也可能体现和运用其他说明顺序。我们在学习下一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时还会发现和感受到这一点。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重点解说太和殿呢?(抢答)
因为太和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是皇帝宝座的所在地、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穿插“倾听作者”
选择线路也就是确定重点的过程。中轴线上的“三大殿”,特别是其中的太和殿,无论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都是最有代表的,这是没有争议的重点。一定要处理好详略取舍关系,不略不舍,就只能变成流水账。
细究之三 锤炼语词优化表达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你认为表达效果有没有差别,差别何在。(自我分析、同桌研讨后集体交流)
A句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原文)
B句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变化。
——原文“基本一样”、“明显的变化”中“基本”、“明显”表程度上的修饰,这里运用做比较的方法对后三宫和前三殿布局、彩图情态进行对比,去掉这两个词语与实际不符,体现不出二者对比的差异程度,这里体现出说明语言的准确、周密。
第二组
A句 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中间有一条弯弯的金水河,河上是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铜狮立在门的两侧。
B句 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原文)
——原文解说金水河和太和门时进行了恰切简要的描写,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比喻、拟人的修辞,使得说明对象更显形象生动,更有吸引力,而第一句则未免有些平俗乏味,缺了一点灵动感。说明文更多的要求语言通俗平实,但并非只能板着面孔说话,为适当增添文章情趣,可以适当运用修辞、其他表达方式等,这样语言更显得体贴切。
■朗读下列语句,你是否会有什么发现?(自读品味,研讨分析)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的独特风格。
○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 雄伟
壮丽。
○大殿廊下,鸣钟击罄,乐声悠扬。
○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
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
进入苏州园林。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
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这些词句的共同特点是连用四字格词语,最后一句还运用了叠音。
本文原是一篇针对听众的广播稿,作为广播稿,更须注意词语声音上的锤炼。文中字里行间连用四字格词语,听来悦耳,读来顺口,显得整齐匀称、富有节奏,增强了语势,有助于表现故宫景观的壮美、典雅。结尾叠音和四字格的交错连用,更是富于旋律,把故宫的一派壮观更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既准确客观地写出说明对象的实际情态,又流露出一种亲切自豪的情感,寓情于景,恰如其分。
词语的锤炼在于优化表达效果,一般须从语义和语音两方面着手。本文通过语词的“双向锤炼”,实现了语义表达上的准确周密、得体贴切,语音传递上的整齐匀称、 富有节奏,从而优化了表达效果。这,正是汉语言的微妙之处、魅力所在。
四、收束,训练提高
■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画一画、说一说 ——
明天要在我们班开一次家长会,校门口需摆放一块小黑板,请你画一幅简明示意图并作口头解说(注意方位词的作用)。
2、试一试、练一练 ——
以教室正中位置为立足点,分解说明初二一班讲台布局及主要物件,并选择一处作为解说重点。
■布置作业
按要求、分阶段认真完成《故宫博物院》“语言实践综合练习”题目。
【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总分总结构、空间顺序为主
○分解说明层次清晰;
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锤炼语词优化表达(语义、语音)。
(作者单位:烟台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