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育到底应该先学拼音,还是先学汉字?
作者/佚名 日期/2011-11-04 浏览/496
今年夏秋之交,我的小外孙和全国新一届千万之多的一年级小学新生入学伊始,又开始走入“人教社”领衔的中国语文教科书千篇一律——领先设置的汉语拼音教学迷途,进而再迈上利用汉语拼音“拐棍”教识汉字的邪路了。
对于天真烂漫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刚进入神圣的母语文字教育,就遭遇中华民族本不谙熟的“拼音文字”的语音分析与拼合系统,甚至还要求书写以圆弧曲折线条为主的“蝌蚪文”——汉语拼音字母(亦即英文字母)。如此让人牵着鼻子走的拼音教育持续一个多月,犹如“赶鸭子上架”。一时间,孩童们如堕五里烟雾,莫名其糊涂(妙),聪慧的大脑与幼稚的心灵中充满了狐疑和迷惘。孩童们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受到抑制打击,那种对中华民族母语文字的“崇拜感”被眼前“急用先学”的汉语拼音字母冲击得七零八落,学习兴趣直线锐减,被动学和厌学情绪顿时产生,小学生踏入神圣的教育殿堂之初的那种冲动和愉悦几乎丧失殆尽。
记得有一天,小外孙写完《语文顶尖训练》作业后,指着书写的拼音,满脸疑惑的问我——“姥爷,这是学的语文吗?”
我回答说:“这是拼音字母,是给汉字注音用的。”
孩子又问:“我们怎么还没学汉字呢?”
我回答他道:“你们是先学拼音,后学汉字的。”
孩子又继续追问:“为什么要先学拼音呢?”
我无言以对“…………”
记得在2006年1月5日中国教育报上,刊载了一篇(署名蒋建华)采访谈话录《语文教学:先认汉字还是先学拼音》,记者的“导语”宣称:语文教学究竟应从直接认读汉字开始,还是应从学拉丁化的汉语拼音字母开始,在小学语文界长期存在着不同看法,多年从事课程改革的老教育工作者邵宗傑(曾任浙江省教委主任、浙江省人大常委)和游铭钧(曾任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副司长、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认为:语文教学应从认识汉字开始,并为此专门约见了记者。希望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澄清长期主导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观念。
难能可贵的是,二位学者出身的教育官员在卸任之后,敢于推出这样如鲠在喉的敏感话题,抛砖引玉,试图一石激起千层浪,形成全教育界乃至全国全民的讨论热潮。然而遗憾的是二位的初衷过于天真烂漫,低估了保守势力的霸权,这一点点希冀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刚一闪烁,便被无形的黑手给扑灭了,这场讨论尚未发动起来便无疾而终。
网友“三百卷生”先生热情向我推荐课改后的北师大教材——
北师大版教材是从识字学文开始的,从第八单元才开始学习拼音,而且是学拼音和识字同步。
教材编辑者主张一年级下学期甚至到二年级,待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后,再学习汉语拼音。副标题
附: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单元目录:
上学了
1字与画
2学写字
3数字
4家
5太阳和月亮
6大海
7外面的世界
8字与拼音(一)
9字与拼音(二)
10字与拼音(三)
11字与拼音(四)
12字与拼音(五)
13手和脑
14劳动
15冬天
16成长
从这个目录可以看出,编者的思路是:从认识汉字开始,在学习阅读中识字,再学习汉字(包括课文)和拼音,然后继续学习阅读和识字。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爱学,效果不错。
一定要认识到拼音是为学习汉字服务的。学会了拼音绝不等于学会了汉字,认识汉字、记住汉字,形成识字能力才是识字教学的目的。
问题在于我们把汉语拼音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放大了,似乎不学拼音就不能识字,一年级学拼音必须过关,评价识字必须考察拼音……
我十分钦佩北师大教材先行一步的改革。记得多年前,连云港市幸福路小学、上海普陀区的小语第一册教材也曾进行了改革尝试——从汉字开始学起。这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启蒙识字”形式。这实际上是对几十年小语教材“千本一律”拼音识字方式的抵制和修正,是广大语文教师的“民意”不可小觑的初步结果,也是重新提倡中华传统文化大气候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肯定要放弃拼音识字“拐棍”,重回汉字教育民族化、大众化与科学化正路。
条条大路通北京(罗马),为什么要死抱着“拼音识字”一条道儿走到黑呢?我相信,只要放弃拼音识字的“紧箍咒”,回归到民族语文教育教学的“原点”,让孩童们入学从汉字学起,那么,中国的汉字教育和语文教学课本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样生动活泼的复兴局面。
我国著名作家学者(难得的是他还曾经是一位出任过国家文化部长的高级官员)王蒙先生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的热情洋溢的演讲,他旗帜鲜明地提出:
“我们中国应该明确的放弃汉字拉丁化的目标。……我们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传承、研究、数码化应用与审美化创造。我们应该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语言艺术的传世之作。”并且还严肃指出:“如果摒弃汉字原本的规律而不顾,一味追求拉丁字的拼音,则从根本上违背了汉字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