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教案选粹

人教版八上《落日的幻觉》教案及目标说明

作者/张显希  日期/2008-11-05  浏览/2217


教学目标:
1、 情境教学,速读课文,勾划语句,填写表格,充分理解文章说明的具体内容
2、 朗读生动形象的语言片段,体会并学习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3、 欣赏日落和日出美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的能力
4、 联系现实,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思辨能力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4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型:自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导入课文

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想:将一个橘红色的乒乓球放入盛了水的玻璃杯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学生猜想后,教师不忙急于给出答案,再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并准确得出乒乓球变大变椭的结论。然后教师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乒乓球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是乒乓球真的已经发生了变化呢还是我们自己的眼睛“欺骗”了我们,而最终让我们产生了“美丽的幻觉”?学生回答后,教师适时的引出课题——《落日的幻觉》

二、播放图片,展示课题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有关落日的精美图片,给学生以美感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好这篇文章打下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作好认知铺垫。随后自然展示课题,进入新课的正式学习。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词,让学生快速注音、解释并识记
huànyínqǐyānshuāiwèizhuìhú
幻觉吟咏绮丽殷红衰减蔚蓝坠落暗弧
  āixiāng  xuànbóyǎnyǎn
尘埃镶上绚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幻觉:没有外界刺激而产生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有节奏的诵读诗文
绮丽:颜色美丽
殷红:带黑的红色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很多,千姿百态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2、 学生速读课文,用不同符号圈点勾划重要信息,然后四人一组集体讨论填写课后第一题的表格。教师提示速读要求与勾划方法,然后巡视全班,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并辅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
3、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题表格的准确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而各种仪器观测证
明太阳并没有真的变大 (注:请学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四、朗读课文,体会美景

1、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前后两大部分语言的不同感觉,让学生明白前段文字生动形象,富有美感,容易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力,而后段文字平实准确,阐明科学道理,给人以知识,但却相对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两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决定了的:在说明文中,描写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生动形象,而说明就不一样了,它要阐述科学道理,就必须追求正确和准确,防止读者出现理解偏差。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朗读,然后讲述自己朗读时的具体感受,体会生动语言带给人的美好感觉。
3、师生就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教师热情鼓励并积极评价学生的朗读表现,再适时点拨朗读方法及朗读技巧。
4、学生有感情的齐读描写的语段,再次发挥想像力,神游那绮丽的日落美景。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教师多媒体播放日出的精美视频剪辑,学生欣赏并仔细观察日出时的情景变化,进行审美教育并培养观察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对日出时的美丽情景加以口头表述,训练学生胆量,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3、师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点评,教师认真倾听并适时点拨方法,提示注意事项。

六、听读名篇,训练想像
1、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巴金的配乐经典散文——《海上的日出》,再次神游于那壮丽光辉、美仑美奂的日出美景当中。
2、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听读后的感受。
3、布置课后练习:学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去亲自观察日出美景,然后模仿《海上的日出》,写一篇描写日出美景的片断作文。

七、教师寄语,深化认识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师寄语”——色彩绚丽、变化多端的落日原来竟是我们自己的“幻觉”!这实在是让我们震撼!看来,那些司空见惯、似乎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并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我们不能太过于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谈感受,对“幻觉”做深层的探讨,引导学生对待“幻觉”的理性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注:“幻觉”代表的可能是虚假、虚伪、假象、幻象、虚空、茫然、渺茫、谎言等生活中容易出现的现象)

八、教师小结,结束教学

附:《落日的幻觉》教学目标说明

十陵中学  张显希

《落日的幻觉》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说明文,属于科普类文章。它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事实的真相是,太阳还是那个太阳,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它根本就没有发生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变化,是我们人类自己的眼睛“欺骗”了我们。文章既阐述科学道理,给人以知识,又富含哲理意味,引人深思。我想,这正可能是编辑独具匠心选编本文进入新教材的初衷吧!
说明文的教学历来就相对枯燥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际效益,“精心创设一个新颖而又生动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教学设计中,我准备选择三种“情境教学法”:1、模拟情境,聆听配乐经典散文——巴金的《海上的日出》;2、选取情境,播放日落精美图片和日出视频剪辑;3、创造情境,做物理实验,把一个橘红色的乒乓球放入盛了水的玻璃杯中,让学生猜想、观察它的变化并说明原因;想像并口头描述日出时的美景。同时,现代教学理论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认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我准备让学生先自行速读课文并用不同符号圈点勾划重要的说明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共同合作讨论完成后面的表格,以便充分理解文章说明的具体内容,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离开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又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分工、沟通、交流、互补,培养了与他人友好宽容相处的能力,还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增强了个体对小组解决问题的责任感”。鉴于以上考虑,我制定了我的第一个教学重点目标:情境教学,速读课文,勾划语句,填写表格,充分理解文章说明的具体内容
《落日的幻觉》其实并不是一篇很规范的说明文。从说明的角度来看,它对平实准确的语言并不怎么偏重,倒是它生动形象的语言很有特色。在对落日绮丽美景的描写上面作家可谓是花足了功夫,值得细细品味。根据其语言特点,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把文章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用十分抒情的语言描写日落时的美景奇观,展示了一幅幅有着浓郁诗情画意的画卷,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激发读者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阅读兴趣;后半部分则以平实准确的语言阐述科学道理,条分缕析,细致讲解,给人以知识和教益,但相对枯燥乏味。根据教参和学情,我把重点定在让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的写作手法上。而朗读是我将采用的重要教学方法。因为朗读能促进学生走进作者内心,展开心灵对话,从而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想让学生在朗读时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轻重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从而使他们更加了解朗读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应强化综合能力整合设计和综合性实践活动设计”。因此我想一举多得,即在解决组合问题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仿写日出美景。当然,这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将思维转换成为口头语言,这就有一个构思、转换、执行的过程。再说学生毕竟还小,概括能力不强,表达能力欠缺,又没见过什么大场面,紧张是难免的,不自信也是正常的,但这样的练习却是必要的。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达到从先想后说→边想边说→现想现说→不用讲稿也能说好一席话的目标。所以,制定了我的第二个教学重点目标:朗读生动形象的语言片段,体会并学习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想像力与创造力是紧密相连的,想像是创造的发端,又是创造的翅膀。爱因斯坦甚至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也正因为想像力如此重要,所以国外有的大学在招生时,通过笔试、口试层层筛选之后,最后还要来一个别具一格的考试,即要求考生当众发表一次富有科学幻想色彩的演讲,谁越是标新立异而又能自圆其说,谁的考试成绩就越高。《落日的幻觉》虽是一篇说明文,但它的说明对象是美仑美奂的落日奇景,正好可以激发和锻炼学生的想像力。为了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想像力得到更多更好的培养,我设计了如下的一些教学细节:让学生们欣赏精美的落日图片,朗读优美的描写语段,观看日出的视频剪辑,口述日出美丽景象,听读经典配乐散文。这些都是很好的培养观察力和想像力的时机选择。我知道,真正要培养起很好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绝非一日之功,但我更清楚的知道,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眼下就是重要的一步。所以,我制定了第三个教学难点目标:欣赏日落和日出美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的能力。
现代教育家奥苏贝尔曾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接受过程,是新旧知识的同化过程,是新知识的潜在意义得以实现的过程”。而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建构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这完全是正常的现象。教师不应过多求同,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的眼光,主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感受体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落日的幻觉》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平心而论,我的感觉却是它更像是一篇富含哲理的精美小品文。它在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在这个世俗的当下,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扬起思考的头颅,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这是多么令人眩目和振奋的思想之光啊!单纯的把这篇文章当成说明文来教,也许不会犯什么错误,四平八稳嘛!但那种感觉就简直是味同嚼蜡,白白浪费了这篇绝好的文章,也辜负了编辑的良苦用心。仔细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会感到,文字背后有些什么东西一直在撩拨和焦灼着我们的内心:我们能认识到不要被幻觉所迷惑,但是我们又是否能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没有了幻觉,人生将是多么暗淡无光;我们能认识到看到眼里的未必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又是否能进一步认识到我们看到的“所谓的真实”,其实未必就一定是“真的真实”;我们能认识到不要被别人所构筑的假象所迷惑,但是我们又是否能进一步认识到我们有时甚至每天都在被自己制造的幻觉所迷惑,而我们却活在其中,自在逍遥,乐不可支……种种的可能促使我决定冒险一试。不成功便成仁,我选择拒绝平庸。我要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创造性和生命力这个宗旨出发,改变过去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赋予这堂课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茧缚”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所特有的灵气和才华,发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声音。也就是说,本节课不应该只是一条线段,而应该是一条射线,一条向外无限延伸的射线。鉴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十分慎重而又是十分庄严的制定了我的第四个教学难点目标:联系现实,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思辨能力
总的来说,《落日的幻觉》四个教学目标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语文课程的基本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的实际需要。第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含教学目标1、2、3)符合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坚持了“三要”:一是“要有序”,即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浅入深地传授有利于形成能力的知识;二是“要有度”,即不任意拔高要求,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化,不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三是“要有标”,即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决不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含教学目标1、2、3、4)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等,都产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及其心理特点,教学的目标要求决定着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而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又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个性,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含教学目标4)符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教师只要因“材”施教,恰当而灵活的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就一定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资料:
1、《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赵福祺、李菀编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周小山、严先元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大语文与创意学习》卿平海编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版
4、《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钟启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新人教版《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 下一篇:人教版八上《亮出真我风采——“走上辩论台”》综合性学习教案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教学设计(最全)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教学设计(最全)

    2017年春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2017年春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案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