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两篇》(《日》《月》)优秀教案
作者/范继梅 日期/2012-04-19 浏览/5165
8 《短文两篇》教案(巴金《日》《月》)
教材分析
《日》体现巴金激情洋溢的一面。作者没有具体描绘日,也不像常见的文学作品一样歌颂日。全文由客观赞美飞蛾、夸父努力逐‘旧”,即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转到渴望自己变成飞蛾的主观抒怀,感情层层递进,给人鼓舞和启迪。而《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月”没有像自古吟月诗词文那样寄托思人、思乡之情或成为赞美对象,而是具体描述月光中
清冷感受。作者在忧郁沉重的心情下展现月光清冷的意境,结尾借“嫦娥奔月”传说,表达远离寒冷、黑暗和死亡的理想,传达追求光明的心声,在突转中给人希望。从两文大略看出巴金散文的创作风格:热情洋溢,坚韧向上,常借意象言情言志,并能旧中出新,从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给人启迪和教诲。“日”“月”是寄寓作者情感的形象,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也是能给人温暖和光明的两种意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肠谷、一撮灰、姐娥、皓月”等字词。
2.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涵的哲理。
3.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借日月所表达的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2.思考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难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3.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突破方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1.课前准备法: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情境导人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情感氛围。
3.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情感美,欣赏语言美。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对教学难点的突破,结合八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设计(一)
1.出示巴金的肖像图片和巴金篇言,师生共同感受巴金的人格魅力。
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命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怒,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行为的裁判官。
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反对那摧残爱的;在众人的幸福里谋个人的快乐,在大众的解放中求个人的自由。
2.多媒体飞人“日”“月”两个字,两字可组成“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设计(二)
(多媒体显示巴金像)
同学们,对于世纪老人巴金,人们敬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情自剖的勇
气,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浸蕴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三)
同学们,对于“夸父逐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一)教师:师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标出你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并且标出教师朗读得好或者不好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做好标记。
1.字词积累
一撮灰(cuō) 皓月(hào) 姮娥(héng)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3.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
5.学生自由朗读,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
教师提示: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
合作研讨:
(1)作者写“旧”,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6)“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姐娥奔月”的传说?
(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随机给予协助和引导:
(1)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的人格。
(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人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埔,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5)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人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6)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它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7)因为姐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姐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8)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6.拓展延伸。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7.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
三、简介补充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咱们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日”“飞蛾”“夸父”“姐娥”等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吧。
四、自由诵读,进行美点寻踪
1.两大组分别欣赏《日》《月》。分别摘读两文中你认为最具美感的句子、极富诗意的句子、情感丰富的句子、含意深刻的句子、最能引起你联想的句子、使你感触最深的句子,以诵读方式推荐全班,并简述推荐理由,体会两文的语言特色。看哪一组寻到的美点多。
2.教师抛砖引玉:
“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表达出了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抗战正进人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3.学生探究美点:针对学生的探究教师适时适当进行点评,并对评说出色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其他学生的求知欲。
4.教师小结:
……读懂了巴金的文章,我们不妨来看看前些日子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
五、联系现实,加深文学思考
1.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畅谈,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
3.教师小结:
……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读者不会忘记他,出示表现巴金成果的幻灯片,在过去的日子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之一,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
4.学生配乐齐读: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是充满激情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光芒,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部性格的根底。
六、拓展练习设计(课后完成)
1.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
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_______________;白色——________________;红色——_________________;白鸽——_______________;玫瑰——__________________;大地——___________________;风帆——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读下列文字写出自己的见解,200字左右。
在特殊的年代,作者提出“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在今天,人们提倡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关注学生体验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对接,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对接,构筑了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如:展示巴金图片和巴金裁言,让学生对巴金的人格先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便于理解文本中借日、月所抒的情怀。将写月的古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巴金借日、月所抒发的情感进行比较阅读,将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的冷清和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的热闹相比,在比较阅读中促进了学生自得自悟,在情感的共鸣中体验人生。
(教案设计:范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