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日期/2009-04-20 浏览/1806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本中所学的诗歌,其语言精练,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叶圣陶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的确,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品不知其美.因此,好的诗歌,我们必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在诵读中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带着学生去实践鉴赏诗歌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用这种方法独立的去品味诗歌,也应该是语文课标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在品味诗歌语言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必不可少,集众人之力,以好带中,以中带差,互相启发,互相理解,互相补充,同时也是让学生全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一种学习方式.以达到全员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去探究问题,使得学生在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下学习.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中国的土地》
学生情况:我校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由于环境影响,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朗读水平比较差,在小学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甚至在念书而不是读书.学生阅读量少,想象力受到限制,对于阅读只能理解书面意思,浅浅分析,不能深入文章.擅长的只是死记硬背.通过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初步分析文章的能力,但是,诗歌鉴赏,对于学生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教学方式: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 多媒体教学
技术准备:ppt
三、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阅读《中国的土地》,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
请同学们看歌词,听歌曲,感受歌曲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感情
师:抗日战争历时八年,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想想当年,山河破碎,哀鸿遍野,多少爱国志士大声疾呼,尚思报国,其中就有一位叫做艾青的诗人,他怀着对祖国母亲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我爱这土地》(板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艾青,去感受他对祖国真挚的情感.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学生查找资料,介绍作家生平
俗话说:"文如其人,言由心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思想内涵,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艾青.
学生介绍作家生平.
教师强调:作者是一位"悲情诗人".
2,那么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让我们一起回到1938年.
学生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三)文章分析
1,以各种方式朗读课文.
这一切都被艾青写进了《我爱这土地》这首诗里,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捧起这首诗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诗歌朗读要注意的要求:(出示投影) 分页标题
1,感情基调 2,重音声调停顿 3,语速适中
(1)下面,老师来朗诵一遍,同学们感受一下.
说说刚刚老师读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能在原文中找到根据吗
学生找答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听读诗歌泛读(多媒体)
注意轻重读和停顿,可以标在书上.
(3)学生小组内试读,然后学生在全班朗读,学生互评.(找一名读得比较好的学生配乐泛读)
2,鉴赏诗歌.
提问:根据你读诗歌的感受,说说你对题目《我爱这土地》的理解.(板书)
土地——祖国 爱
提问:再读诗歌,想一想诗歌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 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出示投影)
第一步:自读课文,在书上做批注.(注意分析词语,句式等.)
第二步:小组交流分析结果.
第三步:学生讨论生成意见,全班讨论交流.(交流时,学生再朗读课文)
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这些词语和句式,学生找不到,教师补问.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学生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了解诗歌作者和背景.(2)充分朗读诗歌.(3)分析诗歌语言是如何体现作者感情的.
(四)比较阅读(学生自行完成)
师:这首诗创作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月,中国走进新时代时,中国大地上,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我们来欣赏另一首有关土地的诗——《中国的土地》,作者是当代诗人刘湛秋.
1,背景介绍 2,朗读诗歌,分析诗歌(找一名读得比较好的学生配乐泛读)
3,比较不同点(背景,内容,感情基调)
(五)作业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北京即将迎来的奥运会,你会唱些什么呢 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时时刻刻都展现出的多姿多彩的魅力都市,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六)板书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祖国
爱
鸟—— 我
语文课本中所学的诗歌,其语言精练,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叶圣陶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的确,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品不知其美.因此,好的诗歌,我们必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在诵读中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带着学生去实践鉴赏诗歌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用这种方法独立的去品味诗歌,也应该是语文课标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在品味诗歌语言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必不可少,集众人之力,以好带中,以中带差,互相启发,互相理解,互相补充,同时也是让学生全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一种学习方式.以达到全员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去探究问题,使得学生在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下学习.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中国的土地》
学生情况:我校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由于环境影响,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朗读水平比较差,在小学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甚至在念书而不是读书.学生阅读量少,想象力受到限制,对于阅读只能理解书面意思,浅浅分析,不能深入文章.擅长的只是死记硬背.通过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初步分析文章的能力,但是,诗歌鉴赏,对于学生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教学方式: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 多媒体教学
技术准备:ppt
三、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阅读《中国的土地》,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
请同学们看歌词,听歌曲,感受歌曲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感情
师:抗日战争历时八年,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想想当年,山河破碎,哀鸿遍野,多少爱国志士大声疾呼,尚思报国,其中就有一位叫做艾青的诗人,他怀着对祖国母亲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我爱这土地》(板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艾青,去感受他对祖国真挚的情感.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学生查找资料,介绍作家生平
俗话说:"文如其人,言由心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思想内涵,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艾青.
学生介绍作家生平.
教师强调:作者是一位"悲情诗人".
2,那么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让我们一起回到1938年.
学生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三)文章分析
1,以各种方式朗读课文.
这一切都被艾青写进了《我爱这土地》这首诗里,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捧起这首诗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诗歌朗读要注意的要求:(出示投影) 分页标题
1,感情基调 2,重音声调停顿 3,语速适中
(1)下面,老师来朗诵一遍,同学们感受一下.
说说刚刚老师读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能在原文中找到根据吗
学生找答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听读诗歌泛读(多媒体)
注意轻重读和停顿,可以标在书上.
(3)学生小组内试读,然后学生在全班朗读,学生互评.(找一名读得比较好的学生配乐泛读)
2,鉴赏诗歌.
提问:根据你读诗歌的感受,说说你对题目《我爱这土地》的理解.(板书)
土地——祖国 爱
提问:再读诗歌,想一想诗歌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 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出示投影)
第一步:自读课文,在书上做批注.(注意分析词语,句式等.)
第二步:小组交流分析结果.
第三步:学生讨论生成意见,全班讨论交流.(交流时,学生再朗读课文)
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这些词语和句式,学生找不到,教师补问.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学生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了解诗歌作者和背景.(2)充分朗读诗歌.(3)分析诗歌语言是如何体现作者感情的.
(四)比较阅读(学生自行完成)
师:这首诗创作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月,中国走进新时代时,中国大地上,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我们来欣赏另一首有关土地的诗——《中国的土地》,作者是当代诗人刘湛秋.
1,背景介绍 2,朗读诗歌,分析诗歌(找一名读得比较好的学生配乐泛读)
3,比较不同点(背景,内容,感情基调)
(五)作业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北京即将迎来的奥运会,你会唱些什么呢 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时时刻刻都展现出的多姿多彩的魅力都市,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六)板书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祖国
爱
鸟—— 我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