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论文杂感

高考:阅卷老师要以什么标准给作文评分?

作者/叶开  日期/2016-06-10  浏览/352


【高考研究】

阅卷老师要以什么标准给作文评分?

 

考试界有句话:得语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语文。

在没有硝烟的考场上,作文得分高低,决定了一名考生的命运。

同时,作文又是学生最没有把握,阅卷老师评分最不靠谱的。

关于高考作文,人们通常只考虑学生端的写作问题。但是很少有人想到过阅卷端可能出问题。很少有人想到过阅卷老师不合格的问题。就如同长期以来,家长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质疑孩子手上的语文课本不合格一样。

我们要想一下,阅卷老师的选拔标准是什么?他们是由什么群体构成的?大学老师和高中老师的比例各占多少?每篇作文的阅卷时间又是多少?

二十年前我在读研究生,曾报名参加高考阅卷。后来担心误人子弟,讪讪而退。没想到,同届好多同学都报名了。这些同学中文根基浅薄,很多人都不会写文章。还好,他们只是判阅客观题。当时没有计算机阅卷,都靠人工打卡,两人一组,一人打勾,一人核对。批改作文要求高一点,博士生才能报名阅卷。中文系博士生很多呆头呆脑的家伙,他们自己写毕业论文时都憋在屋里团团转,一不小心,却要充当高考学生们的命运判官!

现在高考语文阅卷据说规范多了,严格多了,阅卷教师在阅卷之前有多次集训,培训。不过,我熟悉一些大学末流教授,他们自己都写不好一篇文章,却要在这样重大的事件中充当终极判官的角色。大学里真正的一流教授很少参加具体的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原因之一,是阅卷很累;之二是报酬很低。

家长们光想到了孩子要拼命努力,没想到他们的命运却掌握在一些不靠谱的老师手里。

想想都不寒而栗。

我认识不少高考语文阅卷老师,二三十年教龄的资深语文教师不少,但他们中很多人自己就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趣味平庸低级,写一篇文章要白几百根头发。文学修养之浅陋,文学判断力之不靠谱,是可想而知的。

而这就是语文阅卷老师的核心构成。

以这些阅卷老师为核心,以那样不靠谱的大学末流教授为指导,阅卷已经很不靠谱了。他们还被要求迅速地判阅,据说是三分钟之内、甚至六十秒之内就要看一篇作文。这样的阅卷方式,当面对真正有挑战性的优秀文章,老师们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判高分吗?或者,他们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优秀的文章,而判了低分?

就算不质疑阅卷教师的真正水平,我们还可以质疑:阅卷制度真的合理吗?

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快?为什么不能给阅卷教师更充足的时间来审慎思考,反复思考再三而评分?为什么不能是十五分钟、或者半个小时读一篇文章?在决定学生命运的最重要场合,为什么不能谨慎在谨慎,充足再充足?请不要用任何其他理由来搪塞我。

高考作文有点像以策论为主的古代科举,换成现在是要求写说理性文章——中学说法是“议论文”。这样有范围,有限定,审题不设置模棱两可的陷阱,相对而言,老师还比较容易做出判断。至于小说、诗歌,有几个阅卷老师真正懂得欣赏小说和诗歌呢。

且不说很多语文老师都是知音体、读者体滥情文的爱好者,他们的文学修养,根本不足以有效地评判虚构类文学作品。今天的作文,不能写虚构类小说,不要写诗歌,是非常有道理的。至于常常传出的某考生用古文、骈文写作文,得到满分或者高分的传奇故事,我认为都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那样做违规了,即便真的写得很好,都不应该给高分。给高分,会让后来的一些“机灵”的学生看到了玩弄这种花招的机会,也去背诵摹写一些骈体文,来吓唬古文基础薄弱的阅卷老师。

有见识的大学教授,都同意写作要“真情实感”、“准确自然”,其中包括一些掌握了阅卷主导权的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但不知道为何,他们的阅卷标准和审美态度,却无法往下传递到中学和小学那里去。中小学作文的“虚情假意”和“陈词滥调”情况非常严重,中小学语文老师养成了热爱“假大空”文章的恶趣味。以这种态度教出来的学生,一下笔就是大词满天飞,而不能好好地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能有效地运用材料、证据来说理。

你们也不能全赖老师们,他们手里的语文教材,就是“假大空”课文集中营。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伪劣课文体大师,动辄就祖国啊大地啊情怀啊的空洞无聊趣味。

中国的原创儿童文学水准如此之低劣,照样炮制出了好些个令人仰视的大师嘛——从销售成功学的角度来说,他们确实是大神;但从纯正的文学角度来说,他们中大部分作品还不合格。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有世界一流儿童文学做参照。写顽皮小孩子的有瑞典儿童文学大师林格伦、拉格洛夫,写动物的有吉卜林,写冒险的有斯威夫特、笛福、马克•吐温。杰出作品那么多,十辈子都读不完,却要浪费人生去读那些烂东西,岂非怪哉?

目前的基础教育模式很成问题,并造成了小学初中不衔接,初中高中不衔接,高中大学不衔接。实际上,无论小学还是大学,我们对好的语言,好的作品,在评判标准上,都应该是一致的。现实上,却出现了中小学热爱虚假表达的现状。

大学老师在新生第一课时,通常都要给学生们“洗脑”:你们已经进入了大学,中学时的那些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都要完全忘掉改掉。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说,中小学的十二年教育,并不能有效地与大学衔接吗?我们学生拼命背诵,拼命刷题,到了大学都是无效的、没用的吗?那么,我们的这种努力,都是白忙了吗?理工科不能说,对人文学科来说,确实如此:中小学课文里学到的那些知识,基本都需要换位思考,慢慢扭转。

我虽然是二十多年前参加高考的,想到自己写作文,被无名人批改,还是觉得很侥幸,也很恐怖。

我很久以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一九八七年参加高考时,作文题是什么?

我完全想不起来了,无论怎么往记忆深处挖,都毫无头绪。无论是写了什么,都没有与我的心灵产生真正共鸣。

感谢万能的网络,我找到了当年的作文题目。

是材料作文,内容共有六则,前四如下:

1.1987年6月,A县举行小学生游泳比赛,育民小学取得了团体冠军。

2.1986年初,育民小学一位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这里河湖港汊很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为校内学生举办游泳训练班。”

3.1986年4月,育民小学校务会议同意了这一建议,并决定请一位教练进行理论指导。

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学听到一些家长的反映。有的家长说:“举办游泳班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是从小在水里泡大的,还要训练什么?”

作文要求,一、写一篇190字左右的通讯稿;二、就理论指导实践写一篇文章,400-600字。

这道材料作文题命题思想新颖,两段作文设计很创意。学生在写作文时,很容易判定明确的范围,不会落入“审题”陷阱中去。“通讯稿”不必说了,要求把基本事实写出来;理论指导实践的文章,则要运用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合理组织材料,有理有据地表达。一名学生如果有过“说理性文章”的写作训练,可能会写出高分作文。

近三十年过去了,我认为到现在为止,这都是最好的命题作文。比虚空的“怀想天空”、做作地“心灵的微光”之类的作文题好太多了。

在语文试卷的命题上,三十年来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后怕的是,我一点都不记得自己高考时写什么了。

感谢当年阅卷老师的“不杀之恩”,作文给我的分数可能还不低。120分制的语文,我的成绩是97分,在县城里大概排在前三名。后怕的是,如果有一位阅卷老师不喜欢我的作文呢?少三分,我的命运就会遭到彻底的改变。

高考作文涉及问题很多,很尖锐,很可怕。学生写得好,还可能碰到糟糕的阅卷教师。

事实上,很少人知道阅卷教师的作文评判标准是什么。

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学习,过分依赖语文课本,这些语文课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编写上偏重抒情散文、游记散文,在写作训练上,语文教师都关注主题拔高,学生作文容易陷入“虚情假意”模式。这种“假大空”的作文,贯穿了小学至高中的七八年间。语文老师总是要求学生运用“好词好句”,写虚无缥缈情感,而不切学生们生活实际。长期压制写作的真实、自然、准确的表达,扭曲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和写作。

在这里,我可以确定地说,在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的语言训练和作文写作,最基本要求是“真情实感”、“自然表达”、“语言准确”。

这既是最低要求,又是最高要求。

在高考阅卷时,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优秀,阅卷教师首先要从语言上进行判断,看他是不是有真情实感,是不是用词准确,是不是表达合理,论述有据。之后,再看文章表达是不是有感染力,能不能给读者带来更高审美愉悦。后两项,可以作为加一分或两分的依据。

以此,高考阅卷的评判标准清晰化,或许能推动中小学语文教育,让语文教学回到常识,尊重人性,不被空泛滥情所控制,不被虚假抒情而左右。

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要从小培养说理的习惯,养成有理有据地判断和表达的习惯,不激越,不盲从,不轻信,而渐次培厚自我,超越自我。

(作者简介:叶开,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程予东:爱孩子就要为之计明朝
  • 下一篇:武宏钧:让语文教学慢慢地回归自然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中小学教师每周工作54.5小时,全年作业批改1.2万本!(图)中小学教师每周工作54.5小时,全年作业批改1.2万本!(图)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