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论文杂感

教学研究:提升作文抓“两感”

作者/程予东  日期/2015-05-26  浏览/418


t01c3fa0b4b41f41c45.jpg

参与批阅作文的老师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觉,很多作文语言干巴,选材狭窄,感情作态,思想单薄,好文章凤毛麟角,平庸文章俯拾即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有人会说,他们读书太少,积累不足,这有一定道理,不过读书多的人文章一定写的像样吗?非也。有人会说,他们生活面很狭窄,每天三点一线,哪里有什么新鲜东西可写?这话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记者生活面很宽吧,但是他们写的东西还不是报道一下事实,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

个人觉得这都不是主要原因,学生作文不理想的核心问题是缺少两感。哪两感呢?它们分别是感觉和感悟。感觉属于情绪、感情方面,而感悟属于思想、识度方面的。写文章必须有小感觉。天下雨是陈述一种事实,而天流泪就是传递一种情绪。每个人都有感觉的,十四五岁学生感觉应该更为敏感丰富才是,它们可能是细密的、柔软的、可惧的、新鲜的、羞涩的、骄傲的、胆怯的、敞襟的、密闭的、吸收的、排斥的……有着这么多的内心为什么不能把它写出来呢?即使写出来也只是结论,用情绪统一的形容词,像高兴、悲伤、自卑、骄傲等等,这些结论性的形容词给人感觉就是抽象的,不形象的。看来不是学生缺少感觉的能力,而是缺少把这种感觉形诸于形象可感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能力。我们语文老师要调动学生关注表情加表情加动作加语言加心理的表达,关注学生描写能力。描写性的语言背后应该站着一个人,语言的皱褶处渗着个人的情感思想。有的学生描写很漂亮,也生动,细腻,比喻拟人还挺熟练,但是你读完后内心却没有一点触动,这是因为漂亮的语言下面根本没有点及到生活的意义,只是感官上不错而已。不贴着“心”来写,不贴着“人”来写,文章是没有活气的。

感觉从内心出发,不仅是对自我心声的倾吐,是对他人内心波澜起伏的体察,还是对植物、动物等一切客观物象的情感投递。用多情的眼看世界,感觉也会变得更加敏锐。

有感觉的文字自然具有了情感的温度,所谓作文以情动人莫不是调动了感觉参与的结果。

如果说感觉属于感性,那么感悟则属于理性。感觉打动人,感悟启发人。感悟属于思维品质。我们知道拥有良好思维品质的学生,他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就会品咂文字里流淌的情愫,发现文章里作者情感流动的过程呈现的方式,就会明白作者为文的意图,就会自觉观照自我人生的过往和正在行进的生活,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等等之间的关系。拥有良好品质的学生即使在熟悉的寻常事物里也能见到别样的风景,因为他获得的是心灵深处的喜悦,有不一样的见地,就会有搦管一吐为快的冲动。缺失思维品质的学生不但无法洞悉别人文字背后的隐喻,即使见到新奇的事物,撩拨起的也多是感官的刺激,不会进入精神的审美领域,写出的东西共性十足,面目相似。读来乏味可厌。

感悟即发现,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从个别看出一般规律来,窥一斑而知全豹,知其然能探究其所以然。感悟能力强的学生一般不会盲从,他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人说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提出问题本身就告诉我们他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翻阅不少地市的作文,大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写,写出真情实感。这就启发我们学生要参与生活,体察人情冷暖,破译物象隐喻,贴着内心来写,写出感觉和感悟来。此外,老师批阅考试作文比较关注的是开头结尾,开头点题(用扼要的话把谈话或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示出来—写作意图),结尾扣题(深化中心、提升中心或再次强调主旨),这两个地方就直接体现着考生的感觉尤其是感悟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教学论文:有效教学,素养先行
  • 下一篇:教育随笔:学生告诉我她想跳楼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中小学教师每周工作54.5小时,全年作业批改1.2万本!(图)中小学教师每周工作54.5小时,全年作业批改1.2万本!(图)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