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趣味知识

钱文忠《百家讲坛》解说《百家姓》文字稿(1-6)

作者/钱文忠  日期/2015-01-21  浏览/2875


导读:本文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解读《百家姓》的文字稿。以下为1-6集。

 

第一集 我从哪里来

 

你贵姓,你是哪里人,这是人们交往中问到的最多的问题。《百家姓》就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它只有568个字,包括504个姓氏。

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看似简单的文字排列,却折射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血脉,给出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历史解答。

带您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寻根之旅。中华有五十六个民族,究竟有多少个姓氏,迄今还是未知数。有人说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姓氏总数有一万个之多,这样看来,《百家姓》收录的姓氏也只是冰山一角。这么繁多的姓氏,究竟源自哪里?它又是如何演化的呢?

姓是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每一个姓氏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个个都有一番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

今天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为您讲述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凡是中华子孙,大部分没有不知道这八字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同时大概也都知道,这八个字出自一本书,叫《百家姓》,大家张开就来,非常熟悉。但是到底是不是真的熟悉,这个很难说,让我们先来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道题,《百家姓》究竟是本什么书?有什么用?答案是:《百家姓》和《三字经》《千字文》一样,都是童蒙读物,而且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最为流行的童蒙读物,所以号称“三、百、千”,《百家姓》就是当中这个“百”,是集中了中华的姓氏,排列成四个字一句的韵语,用来供孩子们认字用的,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第二道题,和《百家姓》类似的书以前有吗?为什么这本《百家姓》最为流行?答案是:有,不仅有,而且有的是,在这本《百家姓》以前,有关姓氏的文章记载,在甲骨文里就有,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世本》,记载皇帝到春秋,这样一段历史时期里边,这些诸侯、大夫、姓氏、世系、居邑的记录,非常可惜,大概到宋朝的时候,就不存在了,散佚了。中华民族历来重姓氏,全世界最重姓氏的大概要算中华民族了。自然有很多这样的书,有些还传到了今天,比如有一本叫《皇明百家姓》,明朝的,明朝的百家姓不会以赵钱孙李开头了,皇帝姓朱,应该以朱开头。还有一本,康熙年间的叫《御制百家姓》,康熙皇帝亲自指导编撰的,开头是孔、孟,那是为了表达皇帝对汉族,传统儒家文化的尊敬。另外还有一些兄弟民族文字的《百家姓》,比如《蒙古字目百家姓》,还有《女真字目百家姓》,都一度非常流行,然而它们不是童蒙读物,所以就不够流行了。

第三道题,《百家姓》是什么时候成书的?最晚是在宋朝,根据在哪里?著名诗人陆游有首著名的诗《秋日郊居》,在第七首背后写了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学》《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乡村里边很流行,不登大雅之堂。可见在陆游前《百家姓》已经成为村书了,非常流行了。所以《百家姓》最晚宋朝就有了。

第四道题:最难得问题,《百家姓》的作者是谁?答案是不知道,当然这个不知道不是绝对不知道,是可以推测的,宋朝有个人叫王明清,在他的书《玉照新志》里边讲,说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作者应该是吴越的一个小民,五代十国时候有个国家叫吴越国,因为在当时赵是宋朝的国姓,钱是吴越国的国姓,吴越国王钱镠不太喜欢打仗,打下两浙这块富裕之地以后,有点小富即安,所以他告诫子孙如果有正朔,那就纳土归降,因为没打仗,所以姓钱的非常怀念这个老祖宗,江浙一带的人都很感念钱王,所以钱放第二个。至于第三个为什么是“孙”呢?孙就是吴越王,钱俶是太太家的姓,是皇后的姓。下面是“李”,因为当时和吴越国比邻的一个国家是南唐,南唐李后主最有名,所以他把北方宋朝姓赵,吴越国姓钱,钱俶的一边姓孙,自己的邻居姓李,所以是赵钱孙李。根据这个可以推断吴越国已经纳土归顺。

第五道题:《百家姓》和《三字经》《千字文》有什么不同?《三字经》和《千字文》每一个字的排列时有意思的,是一篇文章,《百家姓》不一样,没意思,他把每个姓搁一块,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合辙押韵,除此之外作者没有任何考虑,所以是不一样的,背后也没有什么微言大义。

第六道题:为什么《百家姓》会被选做蒙学课本,如果为了认字的考虑,可以认字的书多了去了,但是《百家姓》汇聚的都是做姓氏的汉字,这就不一样了,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分别亲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信仰,在传统中国姓比名主要,如果做一件好事,就说是钱家干的,如果做了一件坏事你对的起你这个姓吗?古代认字还有一个礼节的考虑,把人的姓记住,所以它作为童蒙读物。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有些兄弟民族是不用姓的,但是绝大多数还是,姓氏强调的是归属感,认同感和一种清晰的自我定位,还有什么比归属感、认同感更重要的呢?

中华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那个时候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我们只能从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里边去摸索,凡事总有一个起源,中华民族姓氏的起源,离不开三皇五帝,中华子孙不仅仅是汉族,也包括许多兄弟民族,中华民族现在是56个民族,这是一个大家庭,基本上都认为三皇五帝是共同的祖先和首领,哪三皇?哪五帝?没有固定的说法。    三皇:有巢氏,大概可以排进去,造个窝的。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伏羲氏,捕鱼狩猎的。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女娲氏,补天造人的。这些应该都是,对文明的起始,人群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过根本性贡献的先民。

五帝:也是说法不一,根据《史记》的记载,皇帝姓姬,这是中国古老的姓,颛顼,帝喾,帝尧,舜帝,大致这么五个。皇帝排第一,影响最大,我们每年都要祭皇帝陵。但是有意思的是炎黄的炎帝不在里面,炎帝排在皇帝前面,但是不在里面,这些都是传说,但是我们都接受认同。

中华的姓氏,特别是比较古老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姓氏非常复杂,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姓名那么简单,上古有姓有氏,现在说的姓氏只是姓的意思,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有好多误区,比如说,我问您府上是哪里啊?这是问籍贯吗?不对,籍和贯是两回事,老家在那里是贯,不是籍。籍是士农工商等,士籍,读书的人,兵籍,打仗的人,在传统中国籍是不能改的,但是我们现在搞混了。

姓氏也是两回事,最早的时候,姓在前面所有叫姓氏,姓是族号,表示的是血统,最早来自于部落图腾,图腾就是原始人群体,他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比如用熊做图腾熊是他们的保护神,在中国的姓氏当中,动植物姓一般都比较古老。

接下来进入母系社会,女字变旁的姓特别老,有了姓,为什么有氏呢?随着历史的推移,人类生活状态的提高,人口越来越多了,一个姓底下人太多了,这样同一个姓的子孙繁衍,分出很多支系,这个支系慢慢迁到别的地方,迁走的这个就叫氏,所以现有姓后有氏。

到了周代宗法制度非常严明,只有贵族可以有姓氏,老百姓没有姓氏,贵族女子用姓,没有氏,贵族男子有姓有氏。因为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氏都是亲戚,姓一个,氏很多,姓是用来别婚姻的。在古代同姓、同血缘不能通婚,这是人类一个巨大的认识进步。不然近亲繁殖麻烦就大了,现在大姓之间通婚是正常现象,但是小姓之间通婚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贵族的女子姓比氏重要,待嫁的女性往往是在自己的姓,加上伯、仲、叔、季的排行,古书里经常有伯姬,姬家的大闺女叫伯姬,仲子,子是非常古老的姓,就是子家的二闺女。如果出嫁以后就更简单了,灌上自己的家族或者配偶的封地的名字,或者他们的姓,比如齐姜,姓姜的女子嫁到姓齐的姓,或者氏的地方。在传统的中国女子的闺名,只有自己的长辈和配偶可以知道,连子女都不知道。

贵族男子则称氏,不称姓,氏可以别贵贱,姓别血缘。你是哪个太太生的啊?你这一支迁到哪里了?从氏当中可以看出很多信息,比如诸侯,以封国为氏,郑文公郑捷,郑是氏不是姓。卿大夫一般以居住地来做为自己的氏,屈完,一听你的封地在屈,还有的人以官名为氏,比如司马复姓,司马是官名。

战国以后大家开始以氏为姓,就姓氏不分了。到了汉魏以后,姓氏合一,并且平民百姓才普遍用姓,所以才有了姓名之说,姓都一样了,原来姓一样,用氏分,现在姓都有了,用名来分,所以叫姓名。这个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要点。

在讲姓氏文化的时候,我想再三强调这么几点:

第一:中华姓氏渊源流长,每个姓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孕育出优秀的中华儿女,每一姓都有它的代表人物,姓的出现有早有晚,比如姬姓非常古老,妫姓非常古老,姚姓非常古老。该姓下面的人口数有天壤之别,但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第二:中华民族的姓氏不仅仅是汉族的姓氏,所以我们关注的是用汉字写下来的姓,当然也包括兄弟民族的姓,无论这些民族今天是否存在。鲜卑族、女真族,都是为中华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但今天没有了。所以我们中国姓氏文化真的是深不可测。《百家姓》是不是记录了中国所以的姓呢?如果不是,那么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呢?《百家姓》四个字一句,一共142句,568个字。这是“三、百、千”里面字数最少的一部,里面讲到的姓504个,单姓444个,复姓60个。在中华姓氏的大海里边沧海一粟,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呢?说不清楚,明朝有人统计有3625个姓,1978年,通过邮局系统、通过公安户籍系统,对七个大城市姓氏做了统计,当时的姓氏2587个,北京2250个,上海1640个,沈阳1270个,武汉1574个,重庆1245个,成都1631个,广州1802个,这也是大概。

1984年又有学者去搜集,搜集到5730个姓,当时台湾学者搜集到7720个姓。但是这都不是确切的数字。在1996年的时候,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11969个。而肯定民间还有很多姓,有些姓匪夷所思,比如毒是姓,蹦是姓,在陕西,死是姓,这支姓在台湾,只有一家姓死。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有一字姓到几个字的姓都有,三字姓很多,扈地干,树苦干,独孤浑,奚什卢,破六韩,破多兰,普六茹,壹斗春。四个字的姓,爱新觉罗、叶赫那拉。五个字的姓,忽神忙兀歹。九个字的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cuàn hán shàn sì wǔ mù yún jí gōu)。

姓非常复杂,今天作为一个开篇,我尽力把中华姓氏文化复杂、多姿多彩、有趣、生动、迷人的一面向大家做个介绍,那么仅仅收集了504个姓的《百家姓》又难过告诉我们多少关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信息呢?请听下讲。

 

 

第二集 赵 钱 孙 李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姓都有一段丰富多彩的故事和起源。多数情况下去,中国人的姓氏是世代遗传的,中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姓,并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遗传给下一代。但是尽管如此,同一个姓,也会有不同的起源。现在的所谓同宗,并不一定是同族同系;即使在同姓之间,也会有异族异系的混入。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它反映的既是人们对于自己家族的尊重,也是人们对自身姓氏的看重。但是尽管如此,历史上因各种情况被迫改姓的比比皆是。《百家姓》作为流传最广的儿童启蒙读物,它告诉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那么“赵钱孙李”《百家姓》开头四姓究竟起源于哪里呢?寻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传统,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这种意识也使得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传承中得以体现。那么作为当今的第一大姓,李姓,它又起源于哪里?在李姓的演化过程中,出现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带您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寻根之旅,敬请关注系列节目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今天解读《赵钱孙李》四姓。

在讲中华姓氏文化的时候,有两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第一所以的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二汉族主要是靠文化来认同,这一点无比重要,汉族的血缘实在复杂,我们大概找不到,任何一个比较常见的汉姓,姓它的都是汉族。每一个姓里边都有兄弟民族的血缘,有些血缘非常遥远,完全超出我们的想想,同时牢牢记住,在我们姓氏文化的认识里边,还有一个误区,姓是会改变的。

第一,因为避祸避仇改姓。桂,这个姓出自“炅”这个字两个读音(jiong和gui),汉代有一个人叫炅横,他有四个儿子,家中遇难,四子走避,其中有一个孩子改姓桂。司马迁是大史学家,他的起码两个孩子不姓司马了,因为爹犯事受宫刑了,一个孩子改姓冯,还有一个改姓同了,司加一竖就是同了,现在姓同的很少,基本可以判断是司马迁的后代。

第二,帝王赐姓。汉武帝的时候,有匈奴王归顺汉朝,汉武帝赐姓为金,郑,出于姬姓,郑和本名叫马三宝,后来赐姓为郑。

第三,少数民族改汉姓。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族和鲜卑族很多人改姓元。

第四,汉族人改少数民族姓。元朝的时候有些人地位太低,就改少数民族姓。

第五,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的变化。不像我吗汉族严格,有什么会变化。

第六,因避讳而改姓。在清朝雍正皇帝以前,中国姓邱的都没有耳朵旁,就是丘陵的丘,因为要避讳孔丘,就下令不能用丘,所以今天中国都是姓邱。

第七,由于入赘、过继、收养改姓。

并不是每个姓都有单独起源,很多的姓,都来源于几十个非常古老的姓,比如“姚”姓分出60多个姓,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有血缘关系的。

在读别人姓的千万小心,汉字最容易读错的就是别人的姓,比如“区”读(ou),“黑”读(he),姓氏文化很复杂,但是你还要去碰一下,才知道中国姓氏文化有多么妙,

赵,《百家姓》排名第一,它起源于嬴姓,形成于西周时期,嬴姓的祖先叫伯益,姓赵的很秦始皇有亲戚,伯益第十三世孙造父,是一位特别好玩的周穆王的马车夫,造父的驾驶技术非常了得,他曾经赶着八匹千里马拉的车,一天一夜走了一两千里,所以他有功。周穆王就把造父封在赵城,就是今天山西省的赵城县,他的子孙后代就姓赵了。

赵姓很复杂,有很多姓赵的人不是汉族人,它也不是汉族姓,汉代的赵安稽,本是匈奴人;唐朝时有赵曳天,本是南蛮人;五代时有赵国珍,本是牂牁(今广西、贵州一带)蛮族人。蒙古族有个姓叫要术甲氏,不知道为改姓赵,所以蒙古族里边有姓赵的。壮族、瑶族当中有赵姓。而赵宋王朝,赵匡胤又赐了很多人姓赵,其中包括很多姓李的、姓穆的、姓隆的、姓宇文的等,非常复杂,赵姓本身就很复杂,排在第一的姓,就彰显出姓氏文化的不单纯。赵姓现在应该排名第八大姓,总人口2600万,占全国人口的2.6%,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和东北。

赵姓有一个典故叫一意孤行,《史记•张汤列传》里边讲,汉武帝有两个宦官,一个叫赵禹,一个叫张汤,两个人都位居九卿,这两个人是好朋友,但是做人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张汤为人多变,非常圆滑。而赵禹为人忠朴廉洁,做官以后门下一个食客都不招揽,决定不会任人唯亲,就是公卿去拜访他,赵禹一概拒绝不见,所以大家称赵禹“孤立行一意而已。”,坚持自己的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办就一意孤行。

钱,起源相当单纯,还真和钱有关,《史记•楚世家》记载,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个曾孙子,叫陆终,陆终的太太怀孕三年,剖腹产,一胎六个,老三就是著名的寿星彭祖,彭祖姓篯,叫篯铿,在商朝当了守藏史,在周朝当了柱下史。他有个后代叫彭孚,在西周的时候担任钱府上士,他的后人以钱为姓。钱姓得自于彭姓,并且发源地在今天西安地区,钱彭不能通婚,按照钱氏的家规,如果彭氏有难,钱姓要帮助。

大概到秦汉的时候,姓钱的就逐渐南迁,到了江苏、浙江一带。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钱镠建立了吴越国,钱镠有几十个儿子,都分配到江浙各地当地方官,由于他的后代纳土归宋,子孙基本得以保全,几十个子孙就在环太湖流域生活,所以钱氏主要是这一支,它的堂号叫吴越堂,我老家祠堂的对联是:吴越家声远,彭城世泽长。钱氏不是大姓,所以主要家谱都在,排序森严,钱氏百字派。

钱氏也并非非常单纯,满族里边有钱姓,哈尼族里边有钱姓,还是一个大姓,蒙古族有钱姓,但是在历史上不姓钱,姓敏罕,在蒙古语当中是“千”的意思,蒙古人说千的时候,汉人误解了钱,就姓钱了。今天的钱姓,在全国排96位,人口220万,占全国人口的0.18%,主要分布在江浙皖。

钱姓典故衣锦还乡,就是钱姓吴越堂的始祖,吴越王钱镠,早年家境贫寒,生活困窘,后来投身军旅发迹了,割据一方,占有吴越13州土地,建立吴越国成为一方霸主,显贵以后,就模仿汉高祖刘邦,打算在家乡人面前炫耀一下,将自己的家乡改名叫衣锦郡,在他的故乡大建亭台楼阁,非常华丽,召集在家乡的亲朋好友笙歌艳舞,昼夜不休,而且把小时候玩过的地方,都披上锦绣彩缎,表示不忘过去。自己还写了首歌,叫《还乡歌》,叫大家唱,所以家乡热闹非凡,这就叫衣锦还乡。

钱氏典故连中六元,钱棨1734年出生,1799年去世,出生于苏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钱姓一直比较重读书,这个很奇怪,在28岁那年,县试、府试、院试都是第一名,中了秀才,这个叫小三元。于是,紧接着在乾隆四十四年,乡试第一名解元,中了第一名举人,四十六年,两年以后,到比较参加会试,又中了会员,同年参加殿试中了一名状元。连中六元,钱棨的墓今天还在江苏东山,在历史上前一个连中六元的人,是明朝的黄观,清朝钱棨是第一个连中六元的,乾隆皇帝大为高兴,当时举朝震动,乾隆皇帝认为这是太平盛世的瑞兆,后来教小皇子读书,遭到和珅迫害,回到老家,最后死在云南。

孙,来源就相当复杂了,第一,出自子姓,商朝著名的忠臣比干之后,比干姓子,被商纣王害死以后,比干的子孙为了避祸,不姓子了,改姓孙。第二,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后代。第三,出于妫姓,舜帝后裔,是非常重要的一支,被齐景公封在乐安,就是今天山东博兴县一带,后来由于齐国内乱,这一支奔到吴国,一直住在富春,这一支出了孙武,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大泰斗。第四,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官孙叔敖之后,孙叔敖开发水利,楚国人非常拥护,死了以后子孙以此为荣,一部分姓孙叔,一部分姓孙。第五,荀子之后,到了汉朝,西汉的宣帝叫刘询,所以要避讳,下诏书命令荀姓改姓为孙。第六,改自复姓夏侯,夏侯婴有个后代改成了姓孙,在春秋末年,原来在河南濮阳和山东博兴这是孙氏的两个大本营,开始移动,河南的孙氏往山西走,而战国的时候,山东境内的妫姓孙,唐宋以后孙姓遍布大江南北,孙姓也有的在少数民族。姓孙的在全国姓氏当中排行第12位,有1800万人,占全国人口1.4%。

李,是中国第一大姓,人口9200万,占中国总人口的7.38%,这只是汉族的,海外和少数民族的没算。李姓的来源相当复杂,最浪漫的一种说法,李姓出自嬴姓,和秦始皇是一支的,在秦朝时主管刑狱,当时这个职务叫理官,以理为姓,这一支有个人在商纣王的时候,因为直谏被商纣王处死,有一个孩子叫理利贞出逃,逃难的途中几乎饿死,到了一棵李子树下,吃了李子活命了,为了表达对李子树的感激之情,姓李了。

另外一种说法,根据《姓名考略》,周以前没有李姓,最早见于李字姓的就是老子李耳,李耳也是理利贞的后裔。唐朝的李是国姓,赐了很多人姓李,李姓的血缘很复杂,比较奇特的是在犹太人当中,李是大姓,犹太人进入中国开始于唐朝,在北宋中叶,大批的犹太人进入中国,主要散居在洛阳、南京、杭州、宁波、泉州,人数最多的是河南开封。

李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鹿邑一带,后来一支分到了陇西,在甘肃,这一支分出39房,家族,英文叫family tree,家族树,一支迁到赵郡,就是今天河北邯郸,这一房分出东、南、西三组。李姓在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的李姓就有60多个,李姓声威显赫,因为李姓声威显赫也给中国历史带来不少麻烦,根据《酉阳杂俎》的记载,唐朝的中国人不许吃鲤鱼,如果胆敢贩卖鲤鱼,重打60板子。因为唐太祖李渊的父亲,叫李虎,那么不仅不许吃鲤鱼,还不许说虎字,马桶在李虎以前叫虎子,之后把马桶都改叫马子,后来改叫马桶,改变了中国重大的风俗习惯。

 

第三集、周 吴

 

每一个姓的形成都有不同的历史过程,也有不同的历史故事,同姓不一定同源,异姓也可能同出一宗,每一个姓里几乎都有这种情况出现。《百家姓》中的周吴两姓也不例外,他们也有着精彩的历史故事和不同凡响的历史人物。在《百家姓》中,接着赵钱孙李的,就是周姓和吴姓了,周、吴两姓也是非常古老的姓,两姓当中名人辈出,那么这两个姓是最初起源于哪里?他们的第一得姓始祖是谁呢?

寻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传统,不但如此,中国人还以自己姓氏里名人辈出为荣,其实每一姓历史上都是名人辈出,接下来的吴姓更是精彩。和其他姓氏的自中原向下不同,吴姓是一个发源于南方,然后再向北方发展进而遍及全国和海外的姓氏,这一姓氏里,有一个人的故事至今还是吴姓人的骄傲。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今天解读《周吴》两姓。

每一个姓的背后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所以讲一部在“三、百、千”里边篇幅最短的《百家姓》,可能耗费的精力和时间都会超过我们的想象,前面讲了赵钱孙李,接下来要讲周吴郑王。

周,历史非常悠久,但是这个姓的来源不复杂。

第一,在皇帝的时候,就有一个周部落,皇帝有两位大臣,周书和周昌。这是传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传说是胡说,传说不等同于神话,更不等同于胡说,传说自由他的道理,周姓氏周书和周昌这两个人的后代。

第二,基本都出于姬姓,中国很多姓是从带女字旁的字分出来的,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被敌人所逼,当时的少数民族逼迫,就率领族人西迁到陕西岐山下的周原,相应的他们的部族就被称为周族,他们的子孙城建了,非常重要的周朝。姓姬的人创建了周朝,周朝攻灭了商朝,传到周赧王的时候,是公元前的256年,被秦国灭掉。周朝的子孙都被废为庶人,这些人都是姓姬,但是为了纪念故国,所以他们开始姓周。这些主要在河南临汝县西北,也就是今天的汝州庆阳古城这一带,当时民间称他们为周家。

第三,改姓的不多,但是有,比如唐玄宗的名字叫李隆基,要避讳,一些姓姬的人为了避讳李隆基,改姓了周。唐末的时候,有个人叫成纳,被赐姓为周。元朝的时候有好多姓苏的人改成姓周了,很多,整个族整个族的改。但是相对李、赵这种姓,周的改姓的情况算比较简单的。还有其他民族用了汉姓,姓周的,比如鲜卑族的贺鲁氏就改姓为周,整个贺鲁部落改姓周,这种情况非常多。

周姓最初发源于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的时候,大规模的分封诸侯国都分出去了,这下就广布到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慢慢的形成了以河南和陕西两大中心,姓周的主要集中这两大中心。秦灭了六国,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然后开始分迁贵族,迁的全国各地,秦末又开始战乱,为周姓的扩散提供了条件。这个时期周姓迁徙到江苏的北部,并在当地形成了望族,到了魏晋南北朝北方长期战乱,民族的大迁徙开始出现了,主要的趋势是从中原往南迁,唐末五代又是几十年军阀混战,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南宋末年蒙古南下。

这几次大战就迫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的周姓大量的南迁,主要前往福建、浙江、广东,元末明初的时候,湖南几乎被朱元璋杀光了,这个时候,江西吉安府的周姓移民到邵阳地区,今天河南姓周的基本是江西迁过去的,明清以来周姓遍布全国。现在周姓的人人口是2500多万,排名第九,占全国人口2.02%,姓周的最多的是河南省。

周作为一个古老的姓氏,历史上姓周的留给我们的故事是在太多了,怎么样去观察一个家族的文化传统?怎么样去了解一个姓氏传统?我们讲文化基因有窍门,看祠堂的匾额和对联,和看他的堂号。问姓周人堂号,一般会报两个堂,细柳堂和爱莲堂,这是周氏家族最荣耀的一文一武,对联1是:功高细柳,泽普爱莲。对联2是:军容推细柳,理学尚濂溪。上将威严细柳营,理学首推周濂溪。对联2是:汉室军容推细柳,宋朝理学尚濂溪。

细柳,说的汉朝名将周亚夫,公元前199年生人,公元前143年去世,沛县人,和刘邦是老乡,说明在西汉的时候,姓周的已经迁到了江苏一带,他名将周勃的儿子,在七国之乱当中,周亚夫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战乱,周亚夫一直当到丞相,封大元帅。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周亚夫和另外两位将军驻军边防,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天的西安附近,治军严谨,军纪严明。汉文帝来了,想到军营看看,不知道口令没有通行证不让进。

濂溪,是宋朝周敦颐,1017年生人,1073年去世,湖南人,周姓往南迁,痕迹很清楚了。他就是濂溪先生,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宋明对中国文化有根本性的影响,他的《爱莲说》很有名,所以一个叫细柳堂,一个叫爱莲堂。

吴,姓实在太精彩了,吴姓的来源。

第一,上古就有吴姓,出自舜帝之后,颛顼帝有个大臣叫吴权,是中国乐曲的发明人。另外,还有个传说,说皇帝的妈妈姓吴,古代神箭手最有名的是后羿,当时有个和后羿齐名的叫吴贺,在《帝王世系》有记载。

第二,最主要的一支还是出自姬姓,周朝的老太王,追封的,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一个叫太伯,一个仲雍,一个叫季历,这三个人都非常贤能,但是按照周人的传统,只有长子太伯可以继位,然而老太爷喜老三季历,儿子们都看出来了,老大和老二为了让位,离家出走了,从陕西岐山一带,一路南下,来到了当时是荆蛮吴越之地。这弟兄两个就按照当地的风俗来生活,当的风俗主要是纹身、断发,这等于是自觉希望,已经变成蛮夷了,不可能继承王位了。后来太伯和仲雍都受到了周王朝的表彰,他们的后裔就被封在吴,也就是今天江苏无锡一带,所以他的子孙以吴为姓。吴姓基本上把太伯和仲雍奉为始祖,但是要注意的是太伯没有孩子,所以天下吴姓一般认为自己是仲雍的后代。江苏常州、无锡一带有关太伯的遗迹非常多,一直到今天在无锡市的鸿山,也就是梅里山,还有太伯墓,这归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那么后来他的子孙被封为吴国,后来被越灭了,他的子孙就姓吴了。

兄弟两个,一个被封在吴国,还有一个被封在山西平陆县境内,太伯的后裔。被封成虞,所以吴虞是兄弟,一般认为是有血缘的,在过去江南的一些吴氏大族里边,吴虞不通婚。

第三,吴姓还有非常奇特的,就是兄弟民族中有吴姓,非常精彩,苗族的吴姓非常多,诞育了很多人才,其中有一位叫吴鹤,明朝的王阳明的得意弟子。一直到今天湘西湖南西部的苗族当中,吴姓是第一大姓。苗族的吴姓非常复杂,还分枝分派,还分出一支姓伍。蒙古族里边也有姓吴的,蒙古族有七大部落,有一个部落姓吴兰苏和,后来就姓吴了。和姬姓吴没有关系,和汉族也没有关系。

吴姓古时候,主要在今天的江苏无锡一带,慢慢的向北发展,向齐鲁这一带发展,后来迁入了河南、安徽,很多姓是从中原往下的,他是兄弟两个到了这里,形成姓以后开始往北发展,随着战乱混乱,吴姓开始向各地分开,到了秦朝的末年,有个叫吴芮的也起兵造反,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成立以后,又被封为长沙王,建都湖南长沙,于是,姓吴的这一支迁到了长沙。

三国的时候,孙权、孙策的妈妈是吴国太,这样吴姓的分布,就呈现出和别的行不太一样的态势,他是先在南方形成。吴姓的名门望族非常多,也非常注重家谱,直到今天吴姓的很多家谱得以幸存,是不乱的。越国灭掉吴国以后,吴国很多人被抓到越国了,后来,越国又灭亡了,吴人又跟着越人相继南迁,很早就到达了越南地区。

秦汉以后,因为内地的吴姓,经商、做官、找亲戚、从军等,到达越南的很多,唐代中期,有一个人叫吴纳,当了越南一个地方的刺史,见于《元和姓篡》。迁到越南的吴姓子孙,不断的开拓进取,建立功业,到了中国的唐末五代,南迁越南的吴姓子孙,有一个叫吴权的,居然开始有权了,建立了吴朝,这是越南的一个朝代,当皇帝了。可惜,吴朝只经历了两代,吴权和吴昌炽父子,后面被丁朝取代了,后来吴权的后裔散居在越南各地。到了明朝的时候,还有一批移民,不愿意接受当时清朝的统治,跑到了越南,杰出的史学家吴士连,写了越南第一本编年体史书,《大越史记全书》,南越的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今天人口2400万,排行第十,占全国人口1.93%。

吴姓典故,不惧贪泉,有个人姓吴叫吴隐之,他的兄弟叫吴坦之。兄弟两个家境贫寒,相依为命,但是非常友爱。吴隐之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孝悌闻名于世,他和哥哥曾经为自己的父母哭丧,一直哭到了双鹤哀鸣,群雁不飞。吴坦之有次冒犯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官员,差点被处死,吴隐之冲过去说,我愿意替哥哥死,感动及其有名的人物桓温。从此吴隐之的官越做越大,因为受到桓温的赏识,但是他非常廉洁,当到刺史了出门不坐车,身穿布衣,他的妻子贵为刺史夫人,居然亲自织布,并且到集市上去买劈柴,自己背,这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

有次吴隐之要嫁女,当时非常著名的人物谢玄,跟吴隐之是好朋友,想送礼物不知道送什么,就派一个厨子来帮忙做菜。谢玄的厨师带着家伙,到吴家一看惊呆了,家贫如洗,而吴隐之的家人,牵着一条狗正好出门。谢玄的厨师问,你牵狗干吗?家人说老爷吴隐之要嫁闺女,没钱了,准备把这条狗卖了。

这个到后来当了广州的刺史,广州城外20里有一处泉水,名字叫贪泉,据说当地官员一喝贪泉水,就忍不住要贪污,自己的没责任。所以当地的官员经常贪污,抓住就检讨,说不是我想贪污,是因为口渴喝了贪泉水,控制不了自己。就这样有很多官员逃脱了制裁,吴隐之却说不信,贪污和泉水没关系。大家都说不能喝,吴隐之就跑到贪泉旁边,喝了一肚子,喝完还吟了一首诗:“古人饮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及其廉洁,改变当时广州的官风,受到了东晋皇帝的称赞,也受到褒奖。唐代魏征在编《晋书》的时候,这样评价晋朝的清官吴隐之,晋代良能,此焉为最。今天如果大家到广州去旅游,还可以再广州博物馆里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两个字“贪泉”,就是纪念吴隐之的。

 

第四集 郑 王 冯 陈

 

在今天以人口多少排名的百家姓中,陈姓算是超级大姓,排名在第五位,其实这个姓在历史上,也是大姓,并且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故事。直到今天,陈姓的人还被陈姓祖上的这种精神鼓舞。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它孕育了无比精彩的姓氏文化,每一个姓氏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大书,它所承载的历史、人物和文化,会一直激励着自己的后人,甚至是不同姓氏的人,

有着“天下郑姓出荥阳”的郑姓,其姓源不算复杂,也是一个比较好听的姓。而接下来的王姓,就不那么单纯了,它的复杂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那么王姓是如何得姓的?它的得姓始祖是谁呢?

几千年的历史文明造就了独特的中华姓氏文化,可以说,随着历史上的战乱,人口的迁徙流动,几乎没有一个纯粹的姓氏,每一姓都有一个复杂漫长的演变过程。冯姓之后的陈姓在历史又上演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百家讲坛》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今天解读《郑王冯 陈》四姓。

在今天以人口多少排名的百家姓中,陈姓算是超级大姓,排名在第五位,其实这个姓在历史上,也是大姓,并且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故事。直到今天,陈姓的人还被陈姓祖上的这种精神鼓舞。有着“天下郑姓出荥阳”的郑姓,其姓源不算复杂,也是一个比较好听的姓。而接下来的王姓,就不那么单纯了,它的复杂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那么王姓是如何得姓的?它的得姓始祖是谁呢?

郑,姓的来源也不复杂。

第一,来源于姬姓,也是皇帝的后裔,得姓的第一始祖,是第一代郑国的国君郑桓公,郑国有老的郑国和新的郑国。到了郑国的最后一个国王郑雍公,他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的后代,在汉朝还当过大司农,这一支的后代迁到了河南的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朝的时候,设置了荥阳郡,之后,天下姓郑的,都说自己出自荥阳,有一句话叫天下郑姓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我们认为郑姓的主要发源地在河南中部一带,是不会错的。

第二,改姓,郑这个姓比较好听,很多人会把姓改过来,有些姓不好听,郑姓比较复杂的是改姓,国学最重要的是经学,儒家经典,在历史上专门研究经学的学者当中,就有非常著名的二郑。

郑众和郑玄,郑玄的名气更大,是东汉人,一生花费在经学研究上,他注过的经书有《易》《诗》《书》《礼》《礼义》《论语》《孝经》《尚书》,在当时就是百科全书式的人了,他不但在兵荒马乱的东汉享有盛名,一直到今天也备受后人敬仰,所以郑姓有个堂号。博经堂,就是为了说郑玄博学经书,还有安远堂,汉宣帝时候的郑吉,那时他一个人在西域,打败了车师,皇帝提拔他当司马,又封他为西域都护,安远侯,也是一文一武。

先秦的时候,郑氏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战国的时候,郑氏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两汉的时候,郑氏又山东进入江浙。两晋的时候,大规模的移民,移向福建,大批郑姓先民定居在闽东和闽南。郑姓的中心从中原荥阳,移到东南沿海。

南宋有个著名史学家叫郑樵,兴化军莆田人,他一生不应科举,著作等身,《通志》里边有《氏族略》,讲姓氏和家族,里边收录了2255个姓,而且将起源分为32类,总论13篇,我们今天讲的《百家姓》,其实也没有超过郑樵,《通志•氏族略》的范围。现在郑姓排在21位,人口1100万,占全国人口0.9%。

王,是个大姓,来源非常复杂。

第一,来自姬姓,周文王之后,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叫毕公高,因为是王族之后,他的后代改成为王。

第二,出于子姓,是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比干姓子,有些比干的子孙,因为是王族,改姓王。

第三,出自妫姓,是齐王田和的后代,齐被灭以后,他的后人因为曾经是国王,所以就改姓王。这一支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王莽。

第四,还有六国灭亡以后,韩、赵、魏、齐、楚、燕,每一国都有改姓王的。一是都是国王之后,二是姓王的多,避祸容易。

第五,赐姓,太多了,燕国的太子丹,他的后代就被王莽赐姓为王。隋末王世充,也是改姓的。有姓刘改成姓王的,有谢姓改成王姓的,还有很多兄弟民族本身就有王姓,都是国王,汉姓都姓王。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山西的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的开封、虞城,陕西的咸阳,山东的淄博,在当时已经遍布很广了。而以子姓为王姓的后裔,就是比干之后,这一支从河南的卫辉,迁到了甘肃的天水,山东的东平等。两汉时期,因为王莽来了,妫姓王在两汉很厉害,到后来又有了琅琊王姓,这是中国的名门望族。

太远王姓,后来分成三支,比如晋阳一支,祁县一支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晋皇室南渡以后,有个王导不得了,对东晋在南方站住脚,对东晋在南方的开发居功甚伟,琅琊王氏大量南渡,到后来变成王与马共天下。唐朝末年的时候,王潮和王审知兄弟两个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所以王审知被称为开闽第一人,当时的福建还没有被开发。

王姓对中国姓氏文化的独特影响,三国姓氏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是都是单名,传统中国单名并不多,出现单名很奇怪,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非常讲出身,最好一眼看出你的出身。这是因为王莽颁布了一条法律,当时叫“制作”,去二名,不许有两个字的名字,当时正经人,没有犯过错误的人都是单名,犯错的人才是两个字的恶名,王莽对自己的子孙都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因为王莽的孩子违反法律,被王莽逼自杀了。

王莽的长孙叫王宗,犯法了,王莽说:“宗本命会宗,因制作去名,今复名会宗。”后来改回王会宗了。王莽的规定影响了一个时代,现在人名最长的13个字。王姓在今天中国排名第二,人口9000万,占全国人口7.17%。

冯,也是非常精彩。

第一,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后,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这一支的后代曾经被封在冯城,就以地名为姓氏,后来姓冯了。

第二,出自妫姓,是冯间之之后,东夷的一支,这不是华夏民族了,叫妫夷,当年在今天的商丘一带活动,后来建立了一个冯夷国,这个国经过了夏商周三代,最后被周武王灭掉了,但是他的子孙姓冯。

第三,有一支出自颍川,也就是今天河南许昌,说是汉代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再往上推不上去了,这就不大好说了。

第四,比如出上党,也就是今天山西长治这一支姓冯的,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再往上推不上去了,这也就不大好说了。

冯姓发源在河南,战国末期有个大将叫冯亭,担任韩国的上党守将,后来他进入了赵国,抗拒秦军战死。他的宗族就封到了山西、河北,大家不要小看当时是几个人,现在是几十万人,人口的几何基数增长是惊人的,老祖宗历来相信人多力量大,很重视生育。他的后裔出了很多将相,比如秦朝的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

在先秦的时候冯氏已经有搬到山东的,三国以前冯氏已经迁入四川和湖北,到了东晋的末年河北蓟县的冯姓迁到了辽宁,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的繁衍非常快,从原来的发源地发展到了河北、山西、福建,唐末黄巢起义的时候,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跑到了福建宁化,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到了元末的时候,就有冯氏出现在广东,后来从广东、福建迁往台湾。排名在31位,人口700万,占全国人口0.56%。

陈、姓源也比较复杂。

第一,一个是舜帝的后裔,以国为姓,出自姚姓或者妫姓,

第二,另外一只,一个齐国的王子叫珍的后裔,这一支曾经改姓田姓,后来又改回来,这是姓陈的最重要的一支。

第三,陈国其他公族的后裔,这些人很多。

第四,少数民族中有姓陈,也非常多,孝文帝改革,很多鲜卑族等改姓为陈。朱元璋灭了元朝,元朝有很多蒙古贵族,投降了明朝,朱元璋赐这些人姓陈。

满族姓陈有两种,一种是原来汉人,编入汉八旗,或者是到关外去生活。一种满族本来的姓氏姓陈,京族里边陈姓是大姓,羌族里边陈姓氏大姓,几乎所有的民族当中都有陈姓。

陈姓源出于河南淮阳,当地有种说法是老陈户,陈姓南迁的过程跌宕起伏,非常精彩,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南迁,全部迁往福建。669年,当时唐朝派河东人,山西一带,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677年陈政去世,他的20岁的儿子陈元光,接替父亲打了九年仗,在686年平定叛乱,报请朝廷批准设立了一个行政区,这个区划对今天中国太重要了,福建漳州郡,就是陈元光设立的,所以他有个称号叫“开漳圣王”,子孙就被称为陈氏开漳圣王派。这一派非常重要,称为闽、粤、台湾以及南洋陈姓的主要始祖。台湾在今天有53座陈圣王庙,台湾有很多漳州人。

讲到陈姓,就必须要讲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曾经支撑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就是义门精神。唐代中期有个陈伯瑄,他跟朋友结伴游览庐山,觉得当地风光非常美丽,所以带着这是迁居到江州德安县,太平乡乐里永清村。因为德安位于九江之南,所以这一支被称为江州陈氏,于是就有了了不起的义门独著,百犬同牢。

根据文献的记载,从义门陈氏初创,当初就几个人,到了宋朝已经有470多人了,不久,很短的时间陈氏的人口达到3700多人,这一门没有分过家,同灶而食,而且是到齐了吃,按照辈分长幼有序,种地一起种,洗衣一起洗,甚至百犬同牢,几百条狗也一起在一个槽子里吃,狗也会等狗齐了吃,吃完一起回狗圈,不住每个人家里,集中住宿。义门陈氏延续了19代,跨越300多个春秋,宋仁宗曾经为之赞叹,“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无双。”。

后来实在不行了,1062年义门陈氏人口暴涨,对当地形成巨大人口压力,于是义门陈氏分家,这次分家号称史上最牛的分家。皇帝亲自为他们分家,包青天具体执行分家,包公和文彦博专门研究分家方案,上报皇帝批准,由皇帝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分为294份,陈家人互相谦让。最后将这一家人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今天的上海、天津,分到16个省,125个县,分出来291个村庄。到了当地以后,大家在门口挂起一个灯笼,写上“义门”两个字,所以叫义门陈氏,这个灯笼一直到50年代都挂着,这是九江义门出来的,辈分绝对不会错,这是义门陈氏精神。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这边陈独秀、陈毅、陈赓、陈云都是我们的开国元勋。国民党这边陈立夫、陈果夫、陈诚全部是义门陈氏之后,这种精神,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精神,守望乡族。不计较小单位的得失,以家族、整体的利益为重,这种精神曾经支撑我们中华民族度过了很多危难、危机。陈姓在今天排行第五位,人口5800万,占全国人口4.63%。

 

第五集、褚 卫 蒋 沈 韩

 

百家姓中五百多个姓,几乎每一个姓的来源都非常复杂,甚至还有其他外族的血统。但是有一个姓,它的来源却十分干净,这种情况在百家姓中十分少见,这个姓就是褚姓,那么褚姓源自哪里?褚姓后面的卫姓蒋姓沈姓韩姓,他们的情况怎么样呢?

《百家姓》接着冯姓陈姓之后,就是褚姓了。褚姓是《百家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姓,它和其他的姓氏不同,有着比较干净的来源。但是在它之后的卫蒋沈韩,就不像它那么简单了,他们不但来源复杂,而且迁徙流动很大。那么在这几个姓氏中,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演变呢?

九侯堂是蒋氏的一个重要堂号,南方的蒋姓大都出自这里,那么九侯堂是怎么来的?蒋姓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在蒋之后的沈姓和韩姓他们又源自哪里?

接着蒋姓的沈姓在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那么沈姓源自哪里?在沈之后的韩姓,也很传奇。秦灭六国以后,六国公族之后纷纷改姓,六国之一的韩国也不列外,他的子孙为了避祸,有的改为其他姓氏,有的改为韩姓。那么是不是现在所有姓韩的都是韩国公族之后呢?今天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为您解读《褚卫蒋 沈 韩》五姓。

褚,姓的来源很干净。

第一,是春秋时期的官名叫“褚师”,根据《通志•氏族略》里边记载,殷商之后有宋国,宋国王室有一个孩子,他曾经封在褚地,这个人其德可师,道德很高尚,所以就成为褚师,后来这个褚师就演变成一个官名。在春秋的时候,宋国、郑国、卫国都有褚师这个官职,主要分管集市贸易,他的子孙就以褚师为姓,后来把“师”字去掉了,就变成了褚姓。

第二,褚地上的人不一定姓褚,但是他们也以褚为姓。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褚姓有赐姓的、改姓的、冒充的。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做人文科学的,特别是做历史学的,要注意这个规矩,是有容易说无难。有很简单,我在浩瀚的史籍中看到有一件事,就说这事有,要说没有就难了,你要把天下的书都看完,保证都没有提到,你才能说没有,就算你把书看完了,地下挖出一个东西来,也算你倒霉。褚姓,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认为,褚姓的血缘很单纯,这在中华姓氏当中是非常独特的,天下褚姓是一家,大致可以这么说。

而且,褚姓出于河南也是可以肯定的,另外,值得褚姓自豪的是,褚姓的族人不多,但是成才的比例极高,出名人很多。过去在褚家的祠堂里,有一副最重要的对联,上联:经学博士补史记,下联:书法名家序雁塔。看起来很谦虚,实际上骨子里骄傲溢于言表。五经博士指的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褚少孙,沛县人,特别擅长研究诗经,鲁诗里边有一个学派叫褚氏之学,就是他,最要紧的是,增补了司马迁的《史记》,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是司马迁一个人的,里面有许多后人补的,褚少孙就是最重要的一个。

褚遂良,唐代的大书法家,有种说法褚遂良是河南人,但是还有种说法是,褚遂良是钱塘人,今天浙江杭州一带。但是说褚河南比较保险,姓褚的河南人多。书法名家序雁塔的雁塔,就是现在西安市的文化地标大雁塔,在唐朝游一个风格,新科进士要在雁塔上面提名,褚遂良在雁塔留了很多墨宝。褚姓排行225位,人口36万,占全国人口0.029%,主要居住在江浙和渤海湾。

卫,姓不像褚姓简单,有几个源头。

第一,出自姬姓,是因为周文王第九子被封在“卫”这个地方,大致于相当于河南的淇县,他接管当时殷商的旧七族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卫国被秦国兼并,所以卫国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

第二,出自姚姓,除了姬姓的卫国以外,在古代据说还有一个姚姓的卫国。

第三,改姓,最重要的不知道为什么,郑姓改卫姓,最有名的是卫青,卫青本来姓郑。还姓李的改成姓卫的。

第四,鲜卑族有卫姓,这个民族曾经一度非常有势力,北魏的时候很厉害,孝文帝实行汉化,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所以这个民族很多已经融入我们汉族当中了,我们现在可以说每个主要的姓,都有鲜卑民族的血统,当时河北昌黎县的鲜卑族就姓卫。

卫姓起源于河南,秦朝的时候,进入河北北部,到了汉晋期间,为姓已经在河南、山西、河北、陕西、山东西川乃至江苏,都有分布,其中河南陈留(开封县),山西河东(运城)两支最为重要。卫姓也不是大姓,但是人才辈出,过去卫姓的祠堂里有这样对联,上联:两青御外敌,下联:七出立大功。两青,是汉朝卫青和明朝的卫青,汉朝卫青七击匈奴。在一千多年以后明朝,又出了个卫青,这个卫青也很厉害,连续抗倭十几年,所以叫两青御外辱,七出立大功。

卫姓还有一个很值得骄傲的事,姓卫的里边诞生了中华第一帅哥,卫玠,西晋朝人,著名书法家的子孙,出身名门,小名叫叔宝。小时候太漂亮了,风神秀逸,及其漂亮的美男子,漂亮到出门坐羊车,有一次走到洛阳的街上,居民倾城而出,夹道观看卫玠,居然给看死了,这就是看杀卫玠的典故。这事见于《世说新语》卫玠著名玄学家,清淡人士。还有一种记载是,卫玠南渡到江南,去见大将军王敦,在坐一个人叫谢鲲,大家聊天彻夜长谈,把卫玠谈死了。珠圆玉润最早是形容卫玠的,后来形容女孩子了。卫姓排名第187名,人口55万,占全国人口0.044%。

蒋,来源也相当单纯。

第一,出自姬姓。中华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是一家,就是从这么几个姓过来的。是周公的第三个儿子伯龄,封在蒋地,所以有个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被楚国灭掉了,他的子孙就世世代代姓蒋了,这事主要来源。

第二,少数民族有蒋姓,蒋姓在满、蒙古、回族、拉祜族、保安族、布朗族、苗族、瑶族、傣族、土家族、壮族、羌族和苦聪族人里,都有蒋姓。

第三。可能有一支出自子姓,《左传•成公十六年》里面记载,提到宋国有一个人蒋锄,宋国一般是子姓,殷商之后。

河南是蒋姓的发祥地,楚国灭蒋以后,蒋姓部分留居在河南,大部分外迁。秦汉之际往西进入陕西,往东迁入山东,在山东广饶,今天东营,这一支广饶蒋氏非常发达,他有个堂号叫乐安堂。蒋姓南迁非常早,汉朝时间就开始了,东汉有个人叫蒋横,被冤屈迫害,九个儿子分散四方,都跑了,当时如果犯事了,儿子跑的越远越好,免得被斩草除根。后来光武帝醒悟了,觉得蒋横是受了冤枉,就找到这九个儿子,全部封侯。这个时候,公华侯,会稽侯,已经到浙江绍兴了,临苏侯已经到很南方了江苏,临湖侯也到南方了,浦亭侯也到南方了,临江侯,今天重庆的忠县,九江侯江西,云阳侯陕西淳华,函亭侯江苏宜兴,这个祖先叫蒋澄,所以蒋氏有个堂号叫九侯堂。

这样就使得蒋姓,成为非常典型的南方的姓氏。后来的蒋姓机会都是九侯之一,宜兴的一支函亭侯,蒋澄的后代唯独很发达,这一支后来又迁入了浙江,后来又迁到宁波。这其中有个子孙仕杰公,是宋神宗时候的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后,这一支迁到了浙江奉化武岭禽孝乡,就是今天的溪口镇,成为蒋介石的祖先。蒋姓是大姓,排行第45名,人口540万,占全国人口0.43%。

沈,来源就比较复杂了。

第一,来源于姬姓下面的冉姓,皇帝的后裔,沈本来是一个国名,是夏禹的子孙的封国,周文王的第十子,因为平叛有功,就被周公举荐为司空,周成王就将他的叔叔封在冉国,又名沈国。冉国和沈国是一回事,古时候,冉和沈读音是一样的。后来春秋的时候,沈国被蔡国所灭,他的子孙就奔逃到楚国,所以都姓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支。

第二,出自芈姓,芈也是老姓,现在很少人姓这个姓了。楚庄王之子,被封在沈邑,他的后代也姓沈。

第三,恒古的时候,还有个国家叫沈国,不是姬姓的,也不是芈姓的,他的后代也叫沈姓。

第四,沈地当官的,比如在沈县当过县令的,很早,在楚国,他的子孙就姓沈了。

第五,在兄弟民族当中有姓沈的。

沈姓起源于河南、安徽交接的这个地方一带,东汉有个人叫沈戎,率领他的家族迁居到会稽、乌程、吴兴,也就是今天浙江吴兴县。这是沈姓南迁的开始,吴兴沈氏在沈姓历史上太重要了。因为姓沈的现在都相信,天下沈姓出吴兴,到魏晋南北朝开始,更是进一步南迁,到了唐代沈姓已经是散居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开始逐渐进入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沈姓是一个很大的姓,在历史上当然名人辈出,有很多典故和姓沈的有关。黄粱美梦。就是出自沈即济的作品,沈即济是唐代的著名文学家,作品有《枕中记》《任氏传》,今天江苏苏州一带人,善于写小说。后来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剧》就是从这里出来的,所以一枕黄粱,黄粱美梦就成为用的非常多的成语。

第二个典故,白面书生,南北朝有个姓沈的,叫沈庆之,从小特别会打仗,后来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塞。有一天,皇帝想往北扩展领土,就找沈庆之商量,沈庆之说不行,没有这个机会,也没有这个力量。皇帝不耐烦了,就找了两个文官和沈庆之争辩,沈庆之说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你讨论种田的事情,那你要去问农夫,你要问织布的事情,你的去问织布女工。现在你要打仗了,怎么找了两个从未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跟我商量啊?这就是白面书生的典故。现在沈姓排行49位,人口470万,占全国人口0.38%。

韩,姓的来源非常复杂。

第一,皇帝的后裔,皇帝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被贬以后,生了一个儿子叫韩流,韩流生下了五帝之一的颛顼,上古就有姓韩的,非常早。

第二,出自姬姓,周武王的儿子封在韩,韩国在春秋战国时候,比较弱小,被灭以后,他的子孙以韩为姓。到了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统一天下,就把韩国的公氏诸侯之子安顿在颍川郡,就是今天河南禹州市,所以颍川韩氏是韩姓最重要的一支。

第三,鲜卑族里边很大一个部落改姓韩了,这个部落叫“出大汗”,大概是他的音有个韩的音,就该姓韩了。这个出大汗氏在历史上留下很多名字,比如还叫“步大汗、步六汗、步汗氏、潘奚氏、破六汗、破路汗、破洛韩、破落韩”,都该姓韩了。

第四,少数民族,蒙古族也有改姓的,满族八旗里边有一支韩杂氏,因为音近,所以用韩来作为姓。所以韩姓非常复杂。

韩姓最初活跃在陕西、山西一带,到了周朝的初年,他已经进入河南、河北。魏晋南北朝韩姓在河南地区迅速发展,后来也是随着战乱南迁,现在韩姓在山东省、江苏省、辽宁省,这就看出韩姓的复杂了,这三个省根本不搭调。

民间最感人的孝子是韩伯愈,韩伯愈泣杖,韩伯愈妈妈从小对他非常严格,动不动就揍他,韩伯愈很倔强,挨打的时候不带哭的,你越不哭我越揍,一不小心把韩伯愈揍成了一个人才,后来当了非常大的官,但是老太太打惯了,官很大,已经50来岁了,来太太还要揍,韩伯愈就跪下,让妈妈打。有一天妈妈拎着拐杖打完以后,韩伯愈哭了,嚎啕大哭,把妈妈惊着了,从小揍你从来没哭过,怎么今天大人了你哭了。韩伯愈留下一段话,小时候妈妈打我真的很疼,但是我知道妈妈是教训我,所以我不哭,现在我长大了,妈妈你打我,我一点疼的感觉都没有,因为我知道妈妈老了,连打儿子都打不动了,我感到伤心,孝顺你的时候不多了。韩姓排行26位,人口760万,占全国人口0.61%。

褚遂良(596—658,一说659),字登善,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褚遂良博通文史,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起居郎;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征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十五年,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贞观中,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诸王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次年遂良被任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太宗策划东征高句丽时,他持不同意见,尤其反对太宗亲征;二十二年,为中书令;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他与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

高宗永徽元年(650),遂良以抑价强买中书译语人的土地被劾,出为同州刺史;三年,召还,任史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复为宰相;四年,为尚书右仆射;六年,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认为王皇后出自名家,并无过错,竭力反对废立,由此被贬为潭州都督,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又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死于任所。 安葬于江苏省丹阳县东南竹塘村(今十都竹圹后西褚、范庄分途处)

历任通事舍人、铠曹参军、秘书郎、起居郎、谏议大夫、太子宾客、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本官检校大理卿、中书令、河南县公,进郡公、同州刺史、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进拜尚书右仆射、潭州都督、桂州都督、爱州刺史等职。

汉朝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反败为胜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元光二年汉武帝决定改变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

卫青出身奴隶,从建元三年(前138年)获救,任侍中、建章监、太中大夫,经过近十年宫廷为官的历练,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为车骑将军首次出征奇袭龙城,开始了十年的戎马生涯,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是历史上出身最低,功劳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

元朔二年(前127年)收复河朔被封长平侯;

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袭高阙,拜大将军,三子封侯;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出定襄,清扫漠南;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大战合围单于,加封大司马。

《史记》记载其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则有为二万二百户及三万户。

《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军事辞海》:“汉朝时以大将军录尚书事,则兼摄台阁,位极人臣,为皇帝之下最高军政首脑”。《汉旧仪》载:“元狩六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侯、千人、司马,故加“大”为大司马,所以别异大小司马之号”,故大司马有太尉权。

虽然卫青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对士卒体恤较多,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嘉其陪葬茂陵东北,“起冢像卢山(阴山)”。谥号为“烈”。《谥法》云: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

卫青育有三子(卫伉、卫不疑、卫登),三子生母不详,但从《史记外戚世家》卫青得封大将军时“三子在襁褓中”并得以封侯来看,三个孩子的母亲可能不是同一人。前115年后娶汉武帝姐平阳长公主为妻。卫青薨后,长子卫伉因平阳公主的缘故得以继承长平侯爵位。

明朝卫青,字明德,松江华亭人。以蓟州百户降成祖,积功至都指挥佥事,莅中都留守司事,改山东备倭。永乐十八年二月,浦台妖妇林三妻唐赛儿作乱。自言得石函中宝书神剑,役鬼神,剪纸作人马相战斗。徒众数千,据益都卸石栅寨。指挥高凤败殁,势遂炽。其党董彦升等攻下莒、即墨,围安丘。总兵官安远侯柳升帅都指挥刘忠围赛儿寨。赛儿夜劫官军。军乱,忠战死,赛儿遁去。比明,升始觉,追不及,获贼党刘俊等及男女百余人。而贼攻安丘益急,知县张、丞马?死战,贼不能下,合莒、即墨众万余人以攻。青方屯海上,闻之,帅千骑昼夜驰至城下。再战,大败之,城中亦鼓噪出,杀贼二千,生擒四千余,悉斩之。时城中旦夕不能支,青救稍迟,城必陷。比贼败,升始至,青迎谒。升怒其不待己,捽之出。是日,鳌山卫指挥王真亦以兵百五十人歼贼诸城,贼遂平。而赛儿卒不获。帝赐书劳青,切责升。尚书吴中等劾升,且言升冒青功。于是下升狱,而擢青山东都指挥使,真都指挥同知、?左右参议,赏赉有差。青还备倭海上。寻坐事系狱。宣德元年,帝念其功,释之,俾复职。时京师营缮役繁,调及防海士卒。青以为言,得番代。英宗立,进都督佥事,寻卒。青有孝行,善抚士卒,居海上十余年,海滨人思之,请于朝,立祠以祀。”

沈庆之(公元三八六年至四六五年)字弘先,吴兴武康人。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卒于宋前废帝景和元年,年八十岁。晋末,孙恩作乱。时庆之未冠,随乡族击之屡捷,以勇闻。年四十,未知名。后为宁远中兵参军。竟陵蛮屡为寇,庆之为设规略,每击破之。由是致将帅之称。元嘉中,累功为建威将军,讨平诸蛮元凶劭杀逆,庆之助孝武帝讨劭。旬日间内外整办,时谓神兵。孝武帝即位,论功封始兴郡公。竟陵王诞反,又讨平之,进侍中、太尉。孝武帝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手不知书,眼不识字,帝亦逼令作诗。庆之曰:“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帝即令颜师伯执笔,庆之口授之曰:“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异张子房?”帝甚赏悦。废帝凶暴,诛戮大臣。庆之尽言谏争,遂被害。明帝立,追谥襄。

韩伯愈,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第六集 杨 朱 秦 尤 许

 

杨、朱、秦、尤、许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姓氏,和其他姓氏一样,在这些姓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也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传奇故事。不但如此,这些姓氏中名人辈出,至今还被后人津津乐道。

杨、朱、秦、尤、许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姓氏,由于人口多少不一,这些姓氏的大小也不一样。其中尤姓人口较少,是一个小姓。不但如此,尤姓和杨、朱、秦、许这些姓氏比起来,还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姓氏,也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那么这五个姓都源自哪里?他们在历史上又经历过哪些波折呢?

朱姓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显赫的姓氏,因为在历史上,朱姓称帝的就有21个,这么一个姓氏,其来源非常复杂,历史上也是名人众多。

提起秦姓,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事实上,秦姓和秦始皇还真是有点关系。

那么秦姓源自哪里?这个姓氏是如何演变的呢?

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今天为您解读《杨朱秦 尤 许》。

杨、姓在中国姓氏的排行超过大多人的想象,排行第六位,人口4000万,占全国人口2.2%。杨姓真的是一个大姓,是古老而复杂的大姓,来源众多了,而且很精彩。

第一,一支主要的出自姬姓,还是皇帝之后,西周王族之后。西周的周康王封了一个同宗室的人,封在杨国,在今天洪洞县的周围,这是一支姬姓杨氏。从来书上没有提到过“姞”姓,因为考古发现,挖出一个青铜壶,壶上有两个字“杨姞”,许多学者考证出来,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姞姓的杨国,文献上没有记载,而且比姬姓杨国还要早,那么他的后代也姓杨,这一支也在山西洪洞附近。

第二,出自扬姓,后来改成了杨。

第三,赐姓,隋朝的皇帝姓杨,当然这一支有很多兄弟民族的血统,后来就把许多有功之臣赐姓为杨,这很多。

第四,改姓,有很多姓杨的,是从别的姓改过来的。

第五,兄弟民族有杨姓,比如氐族,白族、纳西族、苗族、回族的杨姓都出过很多人物,非常有名。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杨姓很多,蒙古族、朝鲜族、拉祜族、侗族等都有杨姓。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天山西境内,这个毫无疑问,但是也想别的姓一样,随着战乱,随着民族大迁移,迁徙到很多地方。今天的杨姓在湖南很多,但是我们要知道湖南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地区,在明朝初年基本找不到什么人,因为朱元璋、朱洪武当年血洗湖南,后来是江西、浙江的杨姓大规模的移民,进入湖南,所以那一片的杨姓,基本来自江西和浙江。

作为大姓,杨姓的名人数不胜数,太多的典故和杨姓有关,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不熟悉的,大家都听过: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余堂,做中药的,北方乐家的同仁堂,南方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这句话也不全。因为还有一个中间的,中有四知堂,这就和杨姓有关,在东汉的时候有个名士叫杨震,他在108年的时候,到东莱当太守,路过昌邑这个地方,昌邑的县令叫王密,这个王密是杨震举荐的人,杨震对他有恩,王密对杨震也非常感谢,所以就来拜访他。他知道杨震为人正直,不喜欢张扬,就带着十斤黄金,相送给杨震,杨震开口就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就说:“暮夜无知者。”接着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就是有名四知典故,就成为杨氏的重要堂号。四知堂,这个堂号后来在汝州,也就是在中原被杨氏后人,用来作为自己药铺的店名。

朱,姓是中华大姓,来源及其复杂。

第一,颛顼帝之后,颛顼帝的一支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国,大致相当于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或者说在今天的山东费县、邹城、滕州、金乡、济宁这一带。它是鲁国的附庸国,建都的地方叫邾,这个国家被灭了以后,有两种说法,一个是他的子孙后代,因为国家被灭了,因为繁体字一边是个邑字,现在国家没了,就把这个旁拿掉了,变成了朱。第二种说法是,因为邾国的诸侯的旁系子孙,为了表示和嫡长子的区别,就边旁去掉了,变成了朱,反正这一支是从邾姓过了的。

第二,出自齐姓,是尧帝的嫡长子丹朱之后,用朱为姓。

第三,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他有个裔孙叫朱晖,当然他应该姓子,后来灭国之后逃出去了,改为朱氏。

第四,少数民族改汉姓,比如鲜卑族的朱可浑氏,改为朱氏,他的姓源比较复杂。

朱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境内,比较偏东,后来随着战乱开始南迁,唐朝末年迁到湖南,朱葆光,这个是北比较明确的,而朱姓东晋的时候,还有一个叫朱玮的,从湖南迁到了今天的江西。这一支出了朱熹,这样的朱姓很早就分布到全国各地。在历史上南方的朱姓色彩很明显,朱姓一直是南方四大姓之一,到了明朝就是国姓了,而且朱元璋分封诸子,到各地当王,所以朱姓散布全国。朱姓在历史是非常显赫的姓氏,因为称帝的就有21个,而从堂号可以看出朱姓的辉煌,白鹿堂,是朱熹的后代,因为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还有叫居敬堂,是因为朱熹讲学时候用了,循序渐进,居敬持志作为教学宗旨。朱姓还有一个很普遍的堂号,这个堂号很奇怪叫折槛堂,这个堂的人很多,里面有个典故,汉代有个很小的官叫朱云,当时一个奸臣叫张禹,这个人很厉害,谁也惹不起,而这个朱云,居然上书皇帝要求杀张禹,这样就触怒了皇帝,皇帝是很宠信张禹的,就下令把朱云拖出去砍头。朱云面不改色还滔滔不绝的向皇帝诉说张禹的罪状,刽子手就把朱云拖走,朱云是个文弱的人,被刽子手一拖就倒地了,手扒着门槛还不被拖走,还在和皇帝讲道理,最后把门槛掰断了,刽子手和朱云都倒在地上。皇帝一看,这人太忠心了太拧了,不畏强暴,就下令不杀了,并且奖励了朱云。事完了以后,大家一看门槛断了,就建议修修吧,蛮昏庸的皇帝这个时候蛮清醒,说不要修了,就留着吧,可以让我检讨自己,可以多听忠言,并且号召官员们都向朱云学习。留着这个门槛叫折槛,所以朱氏有折槛堂基本都是朱云的后代。朱姓排在第十三位,人口1500万,占全国人口1.2%。

秦,姓的来源不算太复杂。

第一,舜帝有七个朋友,其中一个叫秦不虚,说明舜的时候,就已经有秦姓了。

第二,嬴姓的后代,因为嬴姓当时被封在秦国,就是今天甘肃天水那一带,秦国灭亡以后,嬴姓以秦为姓,大量、基本都改姓秦了。

第三,源于姬姓,周文王有个后代封在秦邑。

第四,其他民族的改姓,比如蒙族族穆奇德氏,金朝的抹捻氏,还有清朝的穆额氏,都改成姓秦了。

在古代,罗马叫大秦,罗马帝国有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或者海上丝绸之路,到了中国,他们的后代慢慢融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也姓秦。这个血缘完全是罗马的欧洲人了,根本不是少数民族和汉族。

和姓秦的有关的典故太多了,病入膏肓,最早是著名的医生秦缓说出来的,排行74位,人口320万,占全国人口0.26%。

尤,姓是非常年轻的姓,历史很短,得姓只有1100多年。根据现在的知识,宋朝以前没有姓尤的。

第一,尤姓的来历非常有意思,五代的时候王审知建立闽国,闽人姓沈的为了避讳就去掉了三点水,这边改动一下成尤了,所以尤、沈是一家,尤姓都把沈姓的祖宗直接当成自己的祖宗。

第二,出自仇姓,尤和仇古音相同,而且都是一个意思,你不要自招怨尤,这两个姓是一个姓。

第三,在兄弟民族中很多尤姓,在满族当中有,在赫哲族当中有,尤可勒氏改成姓尤的,蒙古、佤族、苗族、羌族等都有姓尤的,因为这个发音改汉姓。

北宋的时候,尤姓很少,根据《常州府志》记载,宋真宗的时候,泉州晋江人在福建那边有个人叫尤叔保,这一支从晋江迁到了无锡,这一支很旺,在无锡是名门望族。尤叔保的儿子尤大公,孙子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尤袤、尤梁,尤袤的儿子尤概,尤袤的孙子尤育、尤耀,他的曾孙尤冰寮,全部进入史册,六代人都进入史册这不容易。

尤姓是个年轻的姓氏人数不多,但是人才很多,南宋四大家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明清之际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尤侗,都是无锡人,现在无锡尤氏非常大,人也不多,但是是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排行第163位,人口80万,占全国人口0.064%。今天尤姓河南最多。

许,是古老的大姓。

第一,出自姜姓,以国为姓,当时有块封地在许,许国被楚国灭掉以后,子孙以许为氏,这是许氏正宗。

第二,出自姬姓,许由的后代,许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人,是尧舜时期的高士。尧帝非常敬重许由,希望把帝位传给他,许由太贤良了,赶紧躲起来,到箕山去耕食,后来尧帝让他来当大官,许由不干,跑到颍水边上洗耳朵,洗耳是为了不听,现在是洗耳恭听,意思完全拧了。

第三,少数民族有许姓。

许姓相对不复杂,发源地在河南许昌,战国的时候,许国不大,就被郑国、楚国一直逼迫,所以他的国人就往河南、安徽一带迁。楚国灭掉许国以后,许国的后人就迁到湖北、湖南,还有一些还往北,当年没有户口,那里不打仗就往那里跑。到了秦汉之际,许姓已经遍布了现在的河南、河北,后来我们知道,也有去了福建的,也有到了南方的。那么很多的许姓人,迁往广东、广西、福建等,原来是中原的汉人,现在变成了侗族、壮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

今天最有教益的一个典故,许允的故事,许允是三国时候魏,魏国的都城有段时间在许昌,许允是大名士非常有名,根据《魏氏春秋》记载,他娶了姓阮的太太,非常贤惠,但是很丑很难看,难看到什么地步呢?允始见愕然,交礼毕,无复入意。阮氏夫人派丫鬟去看夫君为什么不进来,丫鬟说先生有客人在,阮夫人问谁啊,丫鬟是姓桓,夫人说,是必桓范,将劝使入也。果然就被劝进来了,进来以后,稍微坐了一下,站起来就走,阮夫人拖住许允的衣服不让走,许允就说:“妇有四德,卿有其几?”过去的妇女有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结果夫人说:“新妇所乏唯容,士有百行,君有几行?”许允说:“皆备。”,夫人火了说:“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许允醒悟了,非常惭愧,后来史籍记载“雅相亲重”两个人非常好。

后来还生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名字也厉害,一个叫奇,一个叫猛,小时候,因为太太非常会教育孩子,这两个孩子一直有好名声,许允因为太傲了,后来就被国王杀掉了,被杀的时候,他的门生跑进来告诉自己的师母先生被杀了。而这个时候夫人正好在纺织,神色不变回答说:“早知尔耳”,门生又说赶紧把两个师弟藏起来,夫人讲:“无预诸儿事。”,后来他就带着两个儿子搬到许允的墓旁边住,给许允守墓。

景王杀掉许允,就派钟会来看,如果这两个孩子像父亲一样出色,就把两个儿子杀掉,斩草除根。两个儿子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妈妈,夫人说:“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会晤,便自无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多少问朝事。”。这个许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妇德,德言容工,容排在第三位,要重德轻容。许姓排行28位,人口730万,占全国人口0.58%。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咬文嚼字》杂志评出2014年度十大流行语
  • 下一篇:钱文忠《百家讲坛》解说《百家姓》文字稿(7-14)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同义词趣味知识训练(图文)同义词趣味知识训练(图文)

    诗情画意猜古诗(图文)诗情画意猜古诗(图文)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