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学法指导

语文考试答题方法速记歌谣

作者/佚名  日期/2013-04-04  浏览/549


语文考试答题方法速记歌谣之一:“阅读、赏析”概念

 

1、“标题”要看好,答题用得着。别看几个字,文章全笼罩。有无双关意,需要细推敲;可否作线索,联系全文找。人、事、物、景、境,“解题”是法宝。

2、“开头”属总起,千万别小瞧:开宗明义引话题,文章感情定基调;有无伏笔要留心,读到后面就知晓;环境描写是渲染,烘托气氛很重要。

3、“中间”是过渡,上下(承上启下)有关照;呼应开头或题目,层层深入有高招。疏通文意找观点(关键词、中心句、中心段等),人物描写正(面)、侧(面)瞧。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喻证、正反对比论证等)集于此,两种论据(事实、道理)要记牢。写人、叙事讲细节,形象、过程都重要。看清“题干”莫慌张,“指代”内容前后(文章中的“有效空间”)找。倘若还有其它项,根据情况另支招。

4、分析“结尾”有门道,以下字句要记牢:卒章会显志(主旨),篇末需点题(标题);情感主题可深化(升华),首尾呼应有深意;统摄全篇(有时指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字节俭,当心文末双关语。

5、“表达方式”属写作,阅读分析用得着: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法记得牢。

6、“修辞手法(辞格)”最简单,答题也是得分点:比喻、拟人和排比,对偶、对比加三反(反问、反复、反语),设问、互文与夸张,另有呼告和双关。

7、“写作(表现)手法”不简单:借景抒情很常见;托物言志经常有;咏史抒怀找观点;动静结合想反衬;象征手法笼全篇;借古讽今需用典;虚实相生莫看偏;直抒胸臆有来由,出身、境遇想周全。“赏析手法”与此同,以上概念记心间,对比鉴赏找“异、同”,另加词语很划算:语言风格也可赏,对比、烘托(衬托或反衬)不嫌烦;花鸟虫鱼山水木,人、事寓意在里边;内容形式均考虑,意象、意境蕴主观。

8、文后“注释”要看清,可能就是得分点:时间、背景有交代,思想、情感寓其间;生僻字词有诠释,疏通文意主旨显。

解析:

例1:巴金有一篇标题为《灯》的散文,根据第1条和第8条可以看出:“灯”字在文中贯串始终,毫无疑问是起线索作用的;而联系文后的写作时间(第8条),可以得知写作背景为抗战时期,由此看出“灯”这个标题具有双关意义,它暗示“光明与希望”;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的开头有“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的自然环境描写,联系全文可知语意双关,暗示中国极左政治已经成为过去,农民生活开始好转,同时它还渲染出一种令人感到温馨的喜剧氛围。

例2:艾青的自由体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其开头一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可照应第2条方法:为全诗奠定悲苦、忧郁、愤激的感情基调;同时它也是环境描写,作用是:渲染苦难、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压抑愤懑的心理情绪;此外,这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四次,又可照应第6条中的修辞手法——反复,而反复的作用则是用以突出强调某种状态或某种感情,究竟是突出强调什么内容,只要联系上下文来考虑,答案就不言自明。

例3:恩格斯的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不少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比如:“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正因为这样,所以……”等等,可根据第3条来验证;过渡句中的代词“如此”、“这”、“这样”所指代的内容也可根据第3条方法在文中找到。

例4:根据第7条分析作家林希的散文《石缝间的生命》,其间所描写的石缝间的小草小花在文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严酷的生存环境与顽强的生命力进行对比,衬托出生命力的不可扼制,从而深化了本文的主旨;再用第7条方法来分析宋代王安石的五言绝句《梅花》,便可得知答题时一定不能就事论事,诗歌中的花鸟虫鱼和山水树木一般都有人、事方面的寓意,这首诗中的梅花就是用来托物言志的,它象征着作者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

语文考试答题方法速记歌谣之二:“文言知识”概念

1、“词性(词类)”总共十二种,实词、虚词分两边:名动形、数量代;助叹拟、副介连。文言虚词另有“兼(语)”:盍(何不)诸(之于、之乎)叵(不可),另加焉(于此、于之、于何)。

2、“词语活用”别发懵,词性区别在句中。名、动、形,可互变,使动、意动很常见。名(名词)形(形容词)如若带宾语(作及物谓语),断定“活用”不迟疑。

3、“特殊句式”有四招:判断、被动、省略、倒(倒装)。“语序倒装”记歌谣:一前(宾语前置)、二后(介词短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倒装)。

4、“一词多义”功夫深,做题尤其要留心。语境语意紧联系,译成“白话”好区分。

5、“语意关系”有两句,其实就是找“关联”:并(并列)、承(承接)、递(递进);假(假设)、因(因果)选(选择);另有转折与条件。

6、“评价人物”要分项,“性格、政绩”是两样。施动(主语)、受动(被动者)别搞混,时间、地点要看准。概括“形象”讲客观,言简意赅求节俭。

对“文言知识”概念里面容易混淆的现象略举数例加以说明

例1:焉,可作代词、助词和兼词,有时不好辨认:

①代词,相当于“之”字,如:“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②疑问代词,怎么,如:“焉足道邪!”(《史记·司马相如传》)

③助词,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④兼词,于此,在这里,如:“青麻头伏焉。”(《聊斋志异·促织》)

⑤兼词,于之,向他,对他,如:“使皇武子辞焉。”(《殽之战》)

⑥兼词,于何,在哪里,表疑问,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例2:词语活用是考卷中经常出现的题型,根据第2条,举数例区分:

①名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名我固当”中的“名”字,是动词“称呼”之意。(《种树郭橐驼传》)

②形容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一般为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字,在本句中是意动用法,“以……为美”,或“认为美丽”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通常情况下,只要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就可以判断为“使动”用法:“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的意思是“这里的英雄传说和文化古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所以“称快”二字属动词的使动用法。(《黄州快哉亭记》)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中的“从”字亦属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鸿门宴》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也很常见,根据语境将其译成白话就一目了然:“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二字,译出来应该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形容词直接加中心语即可贯通文意。(《赤壁之战》)

⑤另有一种现象可归为动词的“为动”用法:“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中的两个“哀”字,即是“为……而哀叹(悲哀)”的意思。(《阿房宫赋》)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殉职、殉难、殉情”等词语中的“殉”字,也属于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牺牲)”。

例3:第5条的意思是:古文中有些复句常常没有关联词,考生须根据两个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自己加上关联词,从而判断它们之间属于什么关系,例如:

①并列关系,可给分句加“又……又……”或者“一会儿……一会儿……”来表示:“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种树郭橐驼传》)

②转折关系,可加“却”或者“然而”等表示其语意上的转折,以强调后者:“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种树郭橐驼传》)

③假设关系,加“如果……就……”便可疏通文意:“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因果关系,加“因为……所以……”来表示前因后果:“赵王恐,不敢不献。”(《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条件关系,加上表限定的关联词语“只要……就……”使文意贯通:“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

例4:方法第6条是针对某些考生的马虎粗心而编写的,以《寇准传》为例:其中“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一句是表现寇准为人诚实的性格;其中“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一句则是表现寇准在执政用兵方面的智慧和政绩。

语文考试答题方法速记歌谣之三:“考场作文”对策

考场作文不怕难,看清材料(话题、题目和有关的作文提示语)细分辨。

联想古今中外事,观点、感情贮笔端。

议论文,最占先:事例多,份量满;

家事国事天下事,和谐社会大自然。

散文小说也不错:精彩动人意深远。

叙、描、议、抒综合用,爱憎分明有观点。

成长过程感悟多,“我”字文中须体现。

要想人、事有看点,细节描写莫嫌烦。

艺术手法不嫌多,处处都是得分点。

阅读积累灵活用,创新思维可借鉴。

首尾呼应不可少,数次点题(最少四次呼应话题或标题,议论文亦如此)记心间。

阳光少年(女)爱心满,志存高远人夸赞。

注:考场作文的“对策”只是针对某些深感写作困难的中学生而编写的,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只不过是写作构思的一点提示或引领而已,同学们切不可把它看成秘诀而死记硬背,因为考场作文能否获得高分主要取决于平时的阅读积累和写作功底,有了丰厚的积累和较强的功底,然后再将此“对策”活学活用,考场上写起文章来才会胸有成竹,胜利在望。

高考应试临场发挥技巧

每一位考生都希望自己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正确的应试、临场发挥技巧无疑是在扎实的基本功之外,通向高分的捷径。这里介绍一些临场发挥的技巧,希望对学生有所裨益。

1.首先拿到试卷,要通读一遍,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一般规定,高考在发卷后五分钟之内不能答题,考生应先检查试题的名称、页码顺序有无错误,每一页卷面是否清晰、完整,同时一定要听清监考老师提出的要求及更正试题错误之处。接着将试题浏览一遍,了解试题结构、题型、分量,当读到熟悉而有把握的试题时,应暗示自己,这里可以得分,树立信心,切忌把注意力集中在吃力的试题上。若通读全卷后尚未到答题时间,则应认真完成大题的审题,最好将试题多读几遍。

2.开始答题后,要全神贯注,千万不要东张西望,东想西想,对于大题量不要害怕,从容应对,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顺利完成。

3.一般考生为了赶快做完试卷题目,于是就分秒必争,做完一题之后,马上做下一题。虽然考试时间对考试结果影响很大,但是这种方法不妥当。因为回答一个问题的思考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其他的问题,必须让头脑冷静下来。为了以新的思考模式去回答下一题,就必须暂停5或10秒钟,在心中暗示自己“又顺利解决一题”,同时认真地读下一道题,使头脑改变思路,这种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浪费时间的做法,实际上却是在节省时间。

4.绝对答不出的问题,就干脆放弃,这叫“弃卒保帅”,绝对答不出的题,磨半天也是徒劳,放弃它,而在会做的题上确保高分,才是高考获胜的战术。那么如何决定是否放弃呢?有经验的老师认为,决定放弃的时间是每道题所分配时间的三分之一。假如,每题有10分钟的解答时间,如果碰上该放弃的题目,大致做题约3~4分钟,仍然觉得无从下手即可决定放弃。如果思考到分配的时间全部用完才放弃,则整个时间都浪费了。考试时,放弃问题后所剩的三分之二时间,可用来做其他的题目,以把放弃的分数弥补回来。

5.想不出答案时,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拐个弯解决问题。例如:在写英文作文时,如果想不出“直抒胸臆”要如何译成英文,就可以应用这个,“直抒胸臆”→“说话直接”,结果就能顺利写出“let'stalkfrankly”这样的句子了。像这样,只须改变角度,就能简单解决束手无策的问题。无法答出问题时,还可预先列举与问题有关的一切条件,再配合需要来确认问题,将这些条件以各种角度来进行检查,也许能找到解题的“钥匙”。

6.想出好几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时要写出来,不要只在大脑中做比较。考试时一紧张,有些东西就会变得难以确认,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把答案都写下来比较,写成文字之后,每一个字都直接刺激眼睛,再以是否顺眼熟悉作为基准来判断,把握会比较大。

7.做不出来时先留下记号,继续答下一个题目。一旦遇到难题无法再继续下去时,应暂时放弃,先做其他的题目比较理想,但是在做下一题时,先替前面的问题做一些备忘,下次再重新检查时,可节省重新阅读该题内容的时间,省去了重复的思考。

8.突然忘记时千万不要慌张。考试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来某个题目记得很清楚,可是突然什么也记不起来。这时切记不要慌乱,可以放松一下,也可以想想该项知识内容在书的哪一部分,这部分又有哪些知识等。这样的回忆会使你茅塞顿开。

9.抓住答题要点,不必赘述。有的考生答题时惟恐答不全,于是就把许多有关联的答案都“堆”到卷子上。其实论述题、简答题是按要点给分的,只要答案中反映出该题的要点,就会得到相应的分数,所以答题时要抓住中心问题,再拟出答题提纲,然后简单地一挥而就。这样既能得高分,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

10.举棋不定时,坚持第一印象。考试中常会遇到一题有几个答案,而自己又不能肯定哪个是正确的情况,这时应选择先想到的那个。接触一道题后想到的第一个答案往往是我们因长期练习而产生的本能反应,选择它,正确的概率会相对大一些。

11.如果完全没有信心时,就猜题。在答题时,如果幸运猜中,就可对一些一知半解的问题及客观题拿到分数,尤其判断题猜中的机率,在先天上就占了一半,而选择题也有25%-33.3%的机率得分,将试卷放空是很可惜的。

12.检查试卷时,要变换思路,采取另外的方法论证答案,同时要自信,不要无端怀疑自己,将原来正确的答案改掉,匆匆忙忙另做一套错误的内容。

考试中要取得好成绩,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应用能力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然而,有些同学平常对知识掌握的不错,一到考试就失常,考出来的分数与实际水平极不相称因此,临场的发挥也是影响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这里所介绍的12种临场技巧,都是极为实用和普遍的经验,不管是不是怯场和发挥失常,相信它都会让你从中获益。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文言文的四大背诵方法
  • 下一篇:高考“超人”传授高分心得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如何赏读一首词(图)如何赏读一首词(图)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