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全站导航
搜索

历史回眸

“宦官”称谓古今谈

作者/谭汝为  日期/2013-05-16  浏览/628


宦官、太监

宦官是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怪胎,其基本特征:一、自卑,因生殖器被阉割,不仅无生育能力,还因永远失去作为正常男人的机会而为社会所不齿。二、由于没有高深知识,缺乏匡时济世造福苍生的高贵情操;加之宫廷生活极度狭窄,一般缺少远见和抱负。三、因年少时家境贫寒被阉割而备受社会歧视,因此怀有对正常人的仇恨和报复心理。四、无妻无后,为非作歹却无殃及子孙之顾虑,故行为歹毒,作恶不择手段,除非遭强悍外力遏制,否则其恶行不会自行终止。

“宦官=太监”吗?现在看,确如此。但在清朝以前,“太监”和“宦官”并不是一码事,二者并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这个词儿,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不过那时的宦官,并非都是阉人,“悉用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儿。“太监”一词,直至辽代才出现。到了明代,“太监”和“宦官”才发生联系;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级宦官;充任太监的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一定能当上太监。到了清朝,“太监”才成为“宦官”的同义词。

对太监的尊称是 “公公”,且多作面称,与遇到和尚、尼姑、道士等出家人,我们面称“师傅”一样。汉语面称,总是带有某种尊重意味。即使面对“强盗”或“娼妓”,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也称他(她)为“大哥”“小姐”。至于“盗贼”“婊子”之类,那是背称,当面一般不用。自然,谩骂不在此列。

因为太监,特别是高级太监,最接近皇帝。“炙手可热势绝伦”,他们最了解皇帝的心思。所以,在朝为官且心术不正者,多结交太监以窥伺、揣摩皇帝的动向和心思;或借助大太监权势往上爬。此时,若直呼“太监”,不啻于侮辱,故面称“公公”,以示尊敬。

“寺人”是宦官的早期称谓。曾有人认为“寺人”之得名,是因阉割后的男子,如寺院中斩断情缘的苦行僧一般,故而以“寺”名之。其实,这是望文生义,不足为信!“寺人”之称谓,早在西周时即出现。当时中国境内尚无佛教,更无僧人。故“两者类比得名”,实为无根之谈也。

为何古时称宦官为“寺人”呢?原来古代“寺”、“侍”两字相通。《诗经·秦风》郑氏笺云:“寺,又音侍,本亦作侍字。”故“寺人”因其内廷侍奉而得名,“寺人”就是“侍人”、“侍者”,取其亲近侍御之义;说白了,“寺人”就是在宫内侍奉帝王的专业仆人。

宦官,又作“宦者”、“宦人”,是对宫廷阉臣的正规称谓。历代正史为阉人作传,多称“宦官传”或“宦者传”。从“宦”的字义分析,本应包括臣隶及仕官在内,通常人们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实仍旧是由“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为宫中阉人的专称,大约是秦汉之后的事。

以“太监”作为宫中阉人的通称,是明清时代的事情。太监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晚至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明代在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为宫廷中的上层宦官。此后,“太监”逐渐成为宫中阉人带有尊敬色彩的通称。

人们还由汉代宫廷阉宦的官服,以貂尾和“铛”为冠首饰物,而将宦官称为“貂铛”《汉官仪》云:“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铛左貂;光武以后,专用宦者,右貂金铛。”汉宫侍中、中常侍,加黄金当附蝉,貂尾为饰。侍中作为朝廷的普通官员多插左貂,由宦官担任的中常侍则插右貂,用赤黑色貂尾。从中也可看出,宫中宦者的服饰与普通官员略有区别。

除了上述两大类外,还有以宦官生理特征与常任职役组合而称的情形,如“宦寺”、“阉寺”、“阉宦”、“宫监”、“貂寺”、“内铛”等。有带明显感情色彩的称谓,如鄙称“宦竖”、“阉竖”、“内竖”及“阉狗”等;尊称则有“公公”、“老爷”、“老公”等。

宦官彼此间,多以“爷”互称,姓张称“张爷”,姓李则称“李爷”。遇到辈分比自己高的宦者,应称“师父”;对外人则谦称“刑余之人”。据晚清宫廷太监池焕卿等回忆,“太监们不喜欢人们把他们直称作太监,如果你把他们叫做公公,那简直是骂他们八辈祖宗。”可见,在太监内心深处,希望人们能像普通男人那样看待自己,还是乐于被称为“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点赞点赞
  • 上一篇:“洞房”一词的由来(图)
  • 下一篇:十大传奇状元一览
  • 相关推荐
    热门浏览

    《三国演义》中被戏说的一百个历史事件《三国演义》中被戏说的一百个历史事件

    古代高考阅卷与现代有何异同?(图)古代高考阅卷与现代有何异同?(图)


    ©迷你语文网版权所有 | 吉ICP备11000532号-1

    返回顶部